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作者】 秦东丽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日常教学中,常听到一些数学老师的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学到的知识不会用”。这确实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冷静深刻地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找到其根源所在: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忽略了知识的建构。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贯彻建构主义理念,值得我们研究。

  二、现状及分析

  所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将每个知识点孤立开了,未能形成一股力量而过于脆弱,从而在想用时无法运用或迁移。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各个知识点融汇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不能由若干个知识点形成知识线,再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直至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新的认知学习理论,有许多主张和观点,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靠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教师则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和高级合作者,负有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的使命。

  2.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要重视学习中的相互作用,包括:个体的建构──个体与其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间的建构(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作用);更大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知识的建构。

  3.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这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1、研究认知结构的变量,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辨别的)、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固定点、生长点)以及这些观念的稳定情况。因为数学知识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后一个知识又是前一个知识的发展,一环紧扣一环。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时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要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连接延伸的,从横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从而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推陈出新,激活旧知,缩短新旧知识的距离,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2)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出新知的生长点;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为学生主动建构,架桥铺路。

  (3)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习惯。

  此外,还要利用认知结构可辨别性,从相同点、相异点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和变式练习,获得精确的、可辨别性强的知识。通过及时反馈,纠正错误的或模糊的观念,既能增强原有知识的清晰性又能强化新知识的固定点。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新旧知识连接点、不同点,新知识生长点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也能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将其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意义建构的关健。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至关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即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教师应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如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这样做不仅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对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强调打好数学基础和注重理解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高级学习是以初级学习为前提了。因(下转第18页)(上接第13页)此,打好数学基础和注重数学概念的理解,以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还要强调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因为概念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必要基础。对概念理解过去所强调的往往只是对概念“客观意义”的把握,而现今人们更加注重从“主观”角度去进行分析,事实上理解是“同化”的过程,理解是把概念纳入到学习者已有认知框架中使之获得明确的意义的过程,只有当新知识被学习者纳入到已有认知框架中,成为理解了的和有意义的知识,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数学知识。

  4、把握好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

  俗话说,教学活动中教的秘诀在于“度”。这说明教师把握好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对提高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与学生在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是动态的,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思维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领悟知识的能力。随着教学的发展,学生学习的逐步深入,教师应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的学习,减少指导,增加学习中的自主发现成分。

  5、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质淡化形式

  数学教学应当结合现实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形成背景性经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为数学对象是明确定义的产物,数学建构活动具有明显的形式特性,数学概念是形式与实质高度统一的产物。因此,我们既不能离开数学概念的实质而空谈其形式,也不能避开数学的概念的形式来认识其实质。

  建构主义在强调了学习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使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更加清楚,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这些观点对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是很有启发的,对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他们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区分,他们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思想以及对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的强调,等等,对深化教学改革都有深远的意义。

�小为依据,全部予以赔偿,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既要对现有财产直接减少进行赔偿,也要对正常情况下实际可以得到的利益进行赔偿。

  ②、对人身伤害赔偿由此造成财产损失的原则,包括医疗费、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后的生活补助费、死者丧葬费和死者生前所扶养人的生活补助费以及其他必要的费用。

  ③、考虑当事人经济状况的原则,在实践中由于赔偿责任义务主体即排污单位往往是社会组织,有独立财产和经费,所以一般不怎么考虑这个问题,但也有些企业造成损害比较严重,全部赔偿的结果就会导致企业破产,所以在判决上应有所考虑。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环境侵权法在维护公民环境权方面的功能越来越重要,完善和发展环境侵权制度,是切实保护权利主体合法权益所必需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