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课堂因网络而精彩
【作者】 董海燕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盐仓镇第二小学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网络的魅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体现了丰富性;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体现了开放性;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必须提高对网络教学的研究能力,加深对网络学习和教学规律的认识,转换教学行为和方式方法,才能真正适应网络教学,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世界,正在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不知不觉中,网络正带着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来到了语文学习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以网络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强烈冲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网络教学的魅力,它必将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体现了丰富性。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喜欢语文,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以教材中的课文为核心,选择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信息资料,与之结合构成一个学习对象材料库,包括课文内容的分析解释、作者的介绍评价、课文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对文章的相关评论等。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网络媒体正是构建这一空间的最佳平台。
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我充分利用融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为一体的网络多媒体课件,呈现了五彩池色彩斑斓的画面,在一声声惊叹中,有学生已按捺不住提出了疑问:“老师,为什么五彩池的水五光十色,而其它地方的池水却没有这样瑰丽的色彩呢?”“是呀,为什么呢?自己到书中去发现吧!”教师因势诱导,学生在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始终情趣盎然。
《长城与运河》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理解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的历史奇迹,课前我大量地准备了相关的资料。课上我给学生展现了最基本的图片资料,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来到所描绘的地方,并且打开了许多与长城和运河相关的网站,带领孩子们一起畅游网络,了解更多的历史资料,以加深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
《庐山的云雾》一课中,同学们被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折服。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把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用网页的形式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尽情的浏览其中,在给他们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媒体网络环境以其兼具动感与美感的优势,激起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唤起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体现了开放性。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征是交互性,网络的应用使我们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在语文课堂中得以彰显,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得到了体现。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时空的限制和评价标准的制约,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局限于课本或教师的教学思维框架之中,难于发展,难于突破。而网络环境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无限的空间,利用鲜活、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开阔学生的视野。
《海底世界》一课中,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宛如植物的草海龙,温柔多姿的舒眉,静如处子包藏凶机的石头鱼,形态奇特的牛角豚,色彩斑斓的珊瑚礁鱼类,太平洋的巨大海龟和巨鲨、石斑王,小巧玲珑的海马在五彩缤纷的珊瑚丛中穿梭,绚丽多彩的热带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孩子的口中不断地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我深深感受到了网络的无限魅力,它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课后,孩子们对海洋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忍不住提笔作画,从他们的一幅幅精美的海洋画卷中,我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了网络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冲击,网络让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天地五彩斑斓、更为广阔。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以课后“思考练习”提供的“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然后合作填写表格”题目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设计了一个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环节。首先组织学生收集信息。教学前,为学生事先在网络中搭建一个资源库的平台,激励学生自己上网查询,展开“网上追踪”,搜集与地球有关数据,并做好资料记载;其次帮助学生整理信息。精心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网络上收集的信息资料按表格内容(森林、煤、水、石油的储藏量,居世界第几位,人均占有量等)分类填写;第三,指导学生探究发现。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因此,在学生合作填表之后,让学生尝试从搜集的数据分析中得出初步结论,并以小记者的身份共同完成一则“追踪报道”。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发现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网络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得以无限延伸,它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中虚拟现实的产生,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是网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网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是网络激起了学生探究发现的热情。在这里,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他们多方面获取信息、有意识搜集信息、有主见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获得了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实践。教学《太阳》一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制作学习网站,有一学生举手向我发问:除了佝偻病,太阳还能协助治疗哪些疾病。我并未给他现成答案,鼓励他自主搜索相关信息。过了一会儿,他告知用关键词“太阳与疾病”后无所得。我提示他反其道而为之,键入关键词“太阳与健康”,不久,他已将搜索到的相关信息和大伙分享了。
《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是很有趣的科普童话。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到卫星的有关知识,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帮助。课后,同学们通过网络自主地去查阅各种相关的科技方面的讯息,大量的汲取书本外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体现学科整合。
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超感官效果,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真实空间。网络多媒体的应用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它对文本、图形、声音、图像等多媒体的集成功能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课文所营造的意境。
《狼和鹿》、《恐龙》、《海底世界》、《水上飞机》……这一类课文,既有对语文方面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有对大自然生态平衡、自然科学,环境认识等多方面领域知识的涉及。学生不仅在语文文字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发展,更在自然科学知识领域方面的见识得到了增长。而网络恰好为这些多领域知识的融合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网络教育的研究能力,加深对网络学习和教学规律的认识,转换教学行为和方式方法,才能真正适应网络教学,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让我们插上网络的翅膀,语文课堂将在更广阔、更自由的时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