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活动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 何 艳
【机构】 湖北省房县东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为适应和满足新课程改革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活动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对知识的学习也蕴涵其中了。如低年级识字教学,若机械重复地认读,学生容易倦怠,于是我采用有趣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通过给小熊戴帽子、给小鸟找家、蝴蝶落花等课件游戏,记住生字的读音;运用摘苹果、夺红旗、得笑脸等课件游戏,比赛读生字;采用猜谜语、编顺口溜的游戏记住字形;通过做动作表情猜字词。游戏识字既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兴趣,又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表演,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分角色表演课文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有着独到的优越之处。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我设计了分角色表演活动,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分别扮演小鹿、鹿弟弟、黄莺、微风,教师指导各角色配上动作、表情,并注意说话语气,然后比赛哪组演得最好。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小组里讨论声、评价声响成一片。分角色表演不仅将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形象化了,而且在练习表演时,能促进他们在合作中主动交流、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实现个性互补。这一个“筹备”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展示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欢庆》这一首诗中,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读中再现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一幅幅画面,从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配上一幅插图,课堂立即沸腾起来,孩子们纷纷拿起画笔将一句句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的画面。学生在绘画中加深了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同时也增添了语文课堂情趣。
四、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因而音乐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教学时也能与音乐相结合,发挥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要向雷锋学习?”的疑问阅读诗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学完课文后,再次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学唱这首歌,让雷锋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语文课上听音乐、学唱歌,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制作,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安排学生做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充气雨衣》时,学生从小林发明充气雨衣得到启发:只要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就会有所发明创造。我趁学生在思想上与小林产生共鸣之机,布置学生每人做个小制作。展示课上,有的孩子用饮料瓶做成漂亮的花篮,有的用红辣椒做成玩具鞭炮,有的用碎布片贴成一位漂亮的小姑娘,有的用圣女果切成可爱的小兔子,有的用橡皮泥捏成猪八戒……一件件精美作品,无不展示出学生新奇的想象和超常的创造力。若光学习语文知识,不让学生动手去做,哪会有这些创造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