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政治问题意识与有效教学的构建

【作者】 黄明良

【机构】 广西省百色市百色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育的本质是爱,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训练学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做一个合格的模仿者,而应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所以,有效的高中政治课堂应当是师生双方“心动大于行动”,思维的火花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地闪烁,应当有碰撞、有异见、有争论、有质疑。

  一、让问题意识成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路标随着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一堂课所展示的知识点很多,信息量非常大。

  但是从课堂知识的结构来看,脉络应当是非常清晰的,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提纲挈领,让学生更明确本课时知识的逻辑结构,教师还可以通过设问的层次性表达,让学生在理解上由浅入深,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一个个“热点”和“高潮”。当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普遍使用了问题式教学,但不同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提问把握的时机、内容、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听课评课所得的经验,笔者认为如果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需要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小”与“大”的关系教师的提问设置,有“小”有“大”。

  只要问题设置得当,无论“大”、“小”,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小”是指教师问题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否则,问题设置过于宽泛,学生可能找不到回答问题的抓手。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廉”的含义时,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广”,然后提了一个问题:“表意的广像什么?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不知道从何说起,一片默然。教师设置这个问题的初衷可能是要学生联想,“广”字像我们所住房子的侧面。但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生活常识,无法明白教师发问的意图,自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再如,一位教师在讲人大代表的职责时提问:“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是怎么出来的?”这个问题设置得太大了,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常识,极少学生知道人大代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当然很难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所以,教师提问的角度一定要小,所提的问题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身心实际,并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契合。“大”是指教师所设置问题的内涵要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思考。

  “难”是指教师设置的问题能够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设置的问题太容易,往往会失去所设问题的价值。例如,一位教师对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民主化程度在数据方面进行比较,并问学生:“你选择生活在什么年代的香港?”其实,教师提供的数据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了学生,90年代香港的民主化程度远高过70年代。显然,教师的设问过于简单,丝毫没有起到让学生“心动”(即激发思考)的效果,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相反,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设问太难,学生如同原地跳跃而摘不到果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因此,教师对有难度的问题不妨通过设置数个存在逻辑关系的简单问题来实现。例如“我国公民为什么必须依法诚信纳税?

  这个问题层次较多,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将其演变为四个小问题:

  (1)为什么要纳税? (学生很容易想到纳税的重要性)

  (2)我国公民为什么要纳税? (因为我国公民与税收之间独特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任何国家征税都有法律依据,这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对我国来说,还是公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是十分光荣的行为。)

  (4)为什么要诚信纳税? (诚信纳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陆伯鸿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精讲的标志就是进行启发式的教学。通过层层有效提问,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既能由知识的外围触及知识的核心和实质,实现对知识的透彻性讲解;又给学生提供逐级而上的梯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实现思维的层次性跨越。

  二、让问题意识成为点燃学生探究欲望的火种“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当然,好的、有效的课堂从来就不只是教师依靠自己的知识、技巧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应该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目标。所以,课堂提问,不仅要以学生为对象,更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有疑问,培养学生提问,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剖析知识,整理结构,实施方法,体验过程,树立观念,从而更好地向课堂教学目标靠拢。

  ()让学生善于接受,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创造力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有效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接受,更要教会学生有穷追不舍的质疑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想,这应该是有效课堂追求的吧。

  ()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

  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如果只是有许多没有质量的问题和想法,学生的质疑也只是摆设而已。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爱问,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懂得“会问”。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提问。其实,经济生活和许多现象包括的道理具有相通之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问题意识为抓手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处理,使其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的逻辑层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同时还要利用提问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会提问,提好问,避免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才能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实施有效教学。有效课堂需要教师有效的提问,更需要学生学会有效提问。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师生间良性互动,一个充满了问题意识的课堂才是洋溢着活力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