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 何明华

【机构】 贵州省江口中学生化教研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1、熟悉实验原理。夸美纽斯曾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在我们的每一节实验课之前,都应使学生了解他们将要学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等等。比如,在讲解“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本节实验课其实自始自终都围绕着三个反应式进行的:①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苏丹Ⅲ→橘黄色(或脂肪+苏丹Ⅳ红色);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学生理解了实验原理后,就非常清楚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能够很快地将桌上的材料与试剂分组,能根据实验现象准确的判断他们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

  2、熟悉实验材料。我一般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后,思考想要完成此实验,所需的材料是什么。不提倡学生在做实验前,不做任何思考地去查看本实验的材料和试剂。还是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为例,学生可能会认为甘蔗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那么说明学生对还原糖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此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并适当巩固还原糖的概念。同时,由于这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身所遇的问题,往往记忆深刻,在以后的做题中不易出错。

  3、熟悉实验试剂。对于实验试剂,往往学生给出的一般是几种主要的试剂,而对于试剂的使用不是很熟悉。此时,我往往会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记住实验试剂的操作注意事项。

  (二)、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发挥多种实验课课型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生物学实验课是指以实验室作为主要学习场所,以生物学实验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发展生物学能力的一种课堂类型。新课程的生物教材均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几乎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生探讨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课除了传授生物学知识外,更要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获得深刻个人体验,训练动作技能,掌握学习生物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中体验探索的魅力、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不同的课型,有效激活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这些可供选择的课型主要有:⑴“技能性”实验课。该类实验棵的主要目标在于基本技能的形成,如“显微镜的使用”,“制作临时装片”,“制作动植物标本”,“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⑵“观察验证性”实验课。该类实验课的主要目标是完成验证性实验,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⑶“创新性”实验课,该类实验课的主要目标是进行创新实验,如“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对于这些课型的确定与选择,必须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改进实验评价方式。

  (三)、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注重课堂演示,始终坚持教学做相合一。传统的生物实验课,只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模式的演示,而本应该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只是“旁观者”,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如果能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演示中来,课堂效率会高很多。如以“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为例,分别请两位学生一起参与演示实验,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两位同学分别按照教师的讲解操作,同时请下面的学生密切注意两位同学的操作是否有误,如发现有误,教师就可以矫正反馈,精讲点拨,这样效果往往比单纯的教师演示教授要好。我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中应做到“教学做合一”,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这样,在实验前教师首先对实验的关键步骤要深入挖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教材上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③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又如在“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选用黑藻作为实验材料?为什么要以叶绿体为参照物观察细胞质的流动?为什么要保持细胞的活性?这样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实验中自我研究、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教师要深挖教材,还要经常性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