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高中语文传记文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作者】 何昌锋

【机构】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小寨子村高考补习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要求。

  传记文学,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是我国文学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可见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在高中文言文的地位。无独有偶从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可见一斑,从1997年至200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由此看来传记文学的教学就显得比较重要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积累。

  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第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

  古代传记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注释也应予以必要的重视,这是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任何理解分析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高中语文老师或是认为课堂中没有时间朗读,或是觉得朗读是一种费时而低效的方法。所以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轻朗读、重翻译轻感悟的本末倒置现象。这是很错误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由字到词,由词而句,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第一步,亦是关键的一步。朗读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读才能明确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意。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三、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四、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可是由于上文论及的原由,学生在面对文章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传记文学。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

  1、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2、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种树郭橐驼传》,课文关于“养树”和“养人”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3、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敬佩有加,又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这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同时引发了思考和争论。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传记文学所塑造的人物,无论是仁人志士,还是奸佞小人,无不具有代表性,其中有许多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一些人物还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贡献。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高中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传记文学的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外,我们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做人。

  七、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学好传记文学。

  1、在语文活动中学习古代人物传记。比如对情节性强的古代人物传记,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学习文言文。

  2、在课外阅读中学习古代人物传记。学生只要坚持在课外阅读古代人物传记,就可以自然地与课内所学相转注,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从影视作品中学习古代人物传记。现在有大量的根据古代人物传记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比如《三国演义》《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总之,传记文学教学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和运用,这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学习古代人物传记散文,结合相应训练,提高学生理解阅读古文能力,并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优秀的古代人物在治国、齐家、修身、正心、治学等方面的品格是学生在为人求学等方面学习的楷模,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