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点体会

【作者】 唐顺利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万屯镇下坝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音乐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创新求异,特别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学习所获得的能力,创造性的培养和锻炼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新形式下的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所谓创造性,是产生独特、现实、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它的首要特征是具有独特性,不过,其独特性应合情合理,有现实意义、有社会和个人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的独特性应因人而异。就成人来讲,只有他的活动对全人类来说是首创的,才称得上创造。而对儿童来说,只要他所进行的活动对他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个体发展有价值,就可视为创造。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本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教育有一定的认识,现谈一点体会。

  一、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鼓励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知识或技能”与创造性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如绘画、书法的“书法与技能”可以从A传到B,还可以再传下去一样。而创造性就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它是鼓励出来的。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创新功能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二、培养创新性就是要鼓励学生善于打破常规,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

  美国教师达琳·叶格在作学术交流时,中国的教师曾问她:“如果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画出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等等有违常理的东西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很多老师都思考过。我们知道“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既然创造性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造”呢?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鼓励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

  至于蓝色的太阳或方形的太阳是不是能升上艺术的殿堂去展现其艺术的生命力,似不应由小学老是过早地作出判决。

  如我在上音乐欣赏课《在钟表店里》一课时,我就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了大胆的尝试。有一段音乐,在播放后,我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是表现工作叔叔累了,在擦汗;有的说是表现工人叔叔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则说是在将自己的产品与别人的产品进行比较等等。孩子们畅所欲言,我都做了肯定,虽然他们的说法不一,甚至幼稚可笑,但他们的思维在这里得到拓展,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当然创新就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实际上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错、完善的过程。老是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犯错”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索与创新,丰富其想象力,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才几岁的儿子逛商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妈妈兴致十足,可平时最爱看热闹的儿子却不愿意跟着妈妈走,而躲在一角哭啼。妈妈感到非常奇怪,当好蹲下来哄儿子时,无意间向四周看了看,却发现眼前只有忙碌奔走的腿脚,以及那几乎是同一形状同一颜色的柜台,根本看不到琳琅满目的货物,她顿时明白了孩子这一举动的原因。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只有站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看待事物,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因势利导,激发孩子创造的欲望。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喜欢深入到孩子中间去,同孩子一起歌唱、一起游戏,了解孩子,从而积累一定的素材,精心设计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如:四年级的音乐活动课上,用不同的乐器给歌曲《小青蛙,你唱吧》配伴奏,我除了让学生用常用的拍手、跺脚、击锣鼓、镲等方式伴奏外,还看到学生偷偷用直尺、文具盒等物件做打击乐器。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只要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在自己的能力能达到的范围内,都可以用来做打击乐器。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用上了钥匙、铁勺、梳子、小凳子、黑板等器物,有滋有味地为歌曲伴奏,看到孩子们其乐融融的表现,我的心中漾起一阵阵愉快的涟漪。

  创造学的创造者奥斯本说“人人都有创造性”。因此,创造性的培养不仅是造就天才,也不仅仅是培养有卓越创造力的人,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教学工作中应着眼于激励、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提高全民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