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形成途径
【作者】 张继政
【机构】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学
【摘要】德育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关键词】德育;感悟;体验;形成
学校在传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落实好德育工作。“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个体自身与环境(包括社会和教育等)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群体生活与社会交往中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而不是道德规范从内部自然展现的过程,也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灌输的结果”,[1]也就是说,德育不仅仅区限课堂内的德育知识,而需要在长期的群体生活中感受,体验和形成。
一、课堂教学中蕴藏德育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文化学习中,在一切学习活动中都可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由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雄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迅速感悟课文内容的情境,在情感上同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这样才能收到陶冶情操、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数学课,要让学生多体验辩证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精确、简洁的语言表达。在历史教学中,由炎黄子孙的英雄创举,历史功勋,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地理教学中,由祖国秀美的山川,丰富的物产等等,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感;社会课,要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环境保护的重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高尚的精神素养,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体验友情和爱心、体验小伙伴顽强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
二、校园文化中孕育德育
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在教室和楼道的墙壁张贴和悬挂名人名画、格言警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时刻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思索和进取。
在校园增设橱窗、板报、画廊都能展示出师生艺术才能的发展轨迹和成长过程,也能体现出艺术教育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校的育人氛围日趋浓厚,学校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硬件设施的同时,还可利用学校广播、校园之声播放每周的“班级艺术节目”、“校园新闻”和校园音乐,积极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学校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班队活动、晨会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等,均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做到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潜移默化。
三、生活实践中体现德育
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把生活中的困难、劳累和挫折都由家长去代劳,民谚说得好,“勤劳的母亲养了个懒女儿”,而这些孩子一旦进入社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时往往束手无策。
如果学生不去体验,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同时,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每次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会自尊自爱,学会与人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治、自理、自立,培养主人翁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他律”和“自律”,既学会自我评价,又学会自我调控;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真正达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德育既然是在群体生活与社会交往的自身实践中形成的,即德育是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体现出来,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就要从一件件的小事做起。时时留意,事事留心,伺机扑捉德育教育的火花,学生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处处能发现真善美,我们及时的一声赞许,一份表扬,一句意味深长的鼓励,是对学生行为的强化和意识的升华,也是对其他同学效仿和体验的“催化剂”。孩子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赞美,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教师对学生的赞美要从学生的生活琐事入手,实事求是,不要单纯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他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了,而这是很不现实的,赞美是为了增强孩子良好的行为,良好的行为来源于生活,所以你必须特别强调那些使你满意的具体生活琐事,你的赞美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遵守这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请不要吝啬赞美,因为赞美是春风,它使人温馨和感激;请不要小看赞美,因为赞美是火种,它可以点燃心中的憧憬与希望,作为—名教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从小事反映出学生的美德,引导学生学会以小见大,积少成多的道理,从眼前引导学生放眼未来,树立宏图远志,从表面帮助学生剖析事物的本质,一件好事就是一个亮点,许多好事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真情感染他们,用真诚打动他们,用真心善待他们。春风报暖,良好的道德意识就深深扎根于学生稚嫩的心灵,文明之花开遍校园。总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心理体验,德育需要情感投入,德育需要艺术氛围,德育过程也要讲究策略,如诗如画,如春风拂柳,如细雨润物,老生常谈,千篇一律,大而空洞的说教和强制,治标不治本。我们提倡德育生活化,寓德育于细微处,“教有法,而无定法”,当我们把学生看作“花朵”,比作“露珠”时,用我们博大的情怀最终会感化他们。而非苦叹:“汝子不可教也”。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