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作者】 邓业辉

【机构】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文市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题主持人:邓业辉

  课题组成员:邓业辉 陆锦秀 范森权 陆白瑶

  课题立项申报及研究时间:20109月至20138月为期三年

  课题主持人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一、课题的提出

  性格养成教育一直是国内外学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人多年来一直在农村中学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班主任及领导工作,在进行性格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塑造学生的健康性格,除了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外,还可以采用“性格帮带”的方法,即在性格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让不同性格的学生互帮互带,从而促进双方均形成健康的性格。根据这一实践,近年本人所进行的有关《“性格帮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中.

  近年来,为了达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并能更深入地对性格方面进行研究,我阅读了教育家魏书生等名家有关班主任管理方面的著作即研究成果,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特别是本校自己所任教的学生的性格,有意识地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确定性格帮带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在性格帮带的实践过程中,我发觉班级中的大部分同学通过性格帮带,不良性格的改变相对比较明显,而一小部分同学的不良性格,即使用了很多种的帮带方法,费了很长的时间,效果并不明显。这一现象引起我极大的关注和思索,同时也使我联想到,这一现象是否与家庭教育因素有关。

  据媒体报道:华东某县对贫困生进行过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2990名学生中,双双外出打工的子女有6886人,其中一所乡镇中学420名学生中,外出打工的竟有201人。如果算上父母一方外出的情况,学生人数就更多了。笔者设计了一份“家庭教育中的性格养成教育状况”调查表有一栏:“父母是否在家照顾你们”,我校八年级有一个班中就有45%的同学填上“否”,这一数据引起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经济冲击所带来的必然产物,经济贫困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对农村义务教育又带来了一大难题,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外出,将子女交由他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好友来监护,这些监护人往往对子女要么溺爱要么放纵,从而削弱了家庭初级群体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造成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因为,相比而言,父母对子女所施加的影响是广泛而有效的,这种影响包括培养子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养成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培养社会角色、形成个人性格特征等方面。

  因此,就整体而言,留守子女的成长问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如辍学失学现象严重,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学习成绩难以优秀,“留守孩子”往往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性格品质发展滞后,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总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性、自私、冷漠,忧虑多疑,缺乏热情、爱心和同情心,逆反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现象;二是性格孤僻,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三是不讲文明、礼貌,上进心较差,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因此怎样使农村“留守子女”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理应为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所关注。

  我们认为农村初中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理应要更多地承担起留守学生教育的责任,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来弥补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应是全方位的,但特别要重视留守学生的性格养成教育。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是留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性格从最初的萌芽到最终成熟定型,是一个漫长的曲折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性格的演变经历了童年的雏形阶段,青少年的成型阶段、成年的自我调节修养阶段,并逐步走向成熟。在初中时期,对农村留守孩子有计划地进行性格养成教育,有助于加快他们性格的成熟,避免形成不良的性格,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改善,最终促使完整的人的发展。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是农村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作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不应该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而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因此,研究本课题的目的是,为了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推进农村的素质教育,缓解农村初中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甚至也可以说,当前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进行有效的性格养成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留守学生及其父母的心声。

  鉴于目前的学术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往往较多,而研究留守孩子的性格养成教育理论和实践涉及较少,尤其是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研究几乎近于空白。因此,本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深化拓展“性格帮带理论”;另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二、课题中关键性概念的界定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如外出打工、经商等)父母外出而留在家乡缺少合适监护人监护的子女。

  “性格”,心理学中一般把它定义为:性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经历了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哪一个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性格一旦形成必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格是不可改变的。

  “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指为了培养与塑造留守学生的健康性格,各教育主体对他们的性格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教育,及学生之间根据一定的原则以及不同的性格组合,进行互帮互带,从而促进留守学生形成健康性格的教育。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一书,指出良好的性格特征包括:1、高尚的道德品质;2、自尊心;3、自信心;4、认真负责的态度;5、自我控制能力;6、挫折忍受力;7、独立和创新能力.

  三、课题的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9月——201111月,理论学习与开题论证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悉心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填写相关表册,悉心性格养成教育的相关教育理论,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112月——20134月,采用基于调查法、数据收集、资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本课题教学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5月——20138月,制定总结阶段计划,总结和提炼课题研究的成果,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结题论证,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结集等课题结题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实践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1、选取本县即周边几所典型的农村乡镇初中,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对每位同学进行性格调查,调查项目有:性格类型、性格健康指数、留守学生。

  A、性格类型调查:参照目前国内外的分类方法,选择一种进行调查,确定学生的性格类型。

  我们选取了5所典型的农村初中(水车中学、新圩中学、文市中学、两河初中、西山初中),调查对象是学生、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采用性格测量表,内容包括60个封闭式问题,结果分五种性格类型进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显示:每个年级学生中,内外倾混合型性格人数最多,七、八、九年级分别占总调查数的61.1%、61.1%、62.5%;稍外倾型性格次之,七、八、九年级分别占总调查数的21.5%、30%、24.5%;稍内倾型性格第三,七、八、九年级分别占总调查数的8.5%、6.7%、9%;典型外倾型性格第四,七、八、九年级分别占总调查数的7.3%、2.2%、3.4%;典型内倾性格最小,七、八、九年级分别的占总调查数的1.6%、0%、0.6%。纵观五种性格类型百分比数据,前二种(①典型外倾性格,②稍外倾性格)即偏外向型性格,相对于最后二种(④稍内倾性格,⑤典型内倾性格)即偏内向型性格人数绝对数要多。可见当今社会初中学生内外混合型性格与偏外向型性格占绝大多数,这与社会的发展,个性的开放是分不开的。

  B、心灵追踪与性格健康指数调查:在性格类型调查的基础上,为了了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性格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养成教育,参阅了有关心理学书籍,我设计了一组(58个主要是一系列相反的反映不同性格的性格词语)心灵追踪栏目,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性格词语。统计时,29个健康性格词语分别代表+129个不健康性格词语分别代表—1,参阅同学们的调查得分,将结果的分值设为四个范围,代表四种不同的性格健康指数,即:①性格健康指数类型一:-29X<0;②性格健康指数类型二:010;③性格健康指数类型三:10X<20,④性格健康指数类型四: 20X<29。根据学生所属的性格健康指数类型,教师可以衡量学生的性格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调查显示:第①类明显不良性格的比率和第②类比较健康的比率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大,第③类健康性格和第④类很健康性格的比率随年级增加而总体上递减。这与年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随之增大有着必然的联系。

  C、留守学生调查:首先将学生分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两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一种,进行学生类型调查,并进行人数统计。然后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是他们的性格健康程度进行调查,调查得知,每班有25%38%的同学属于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绝大多数愿意跟随打工父母在外读书,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但由于生活的无奈,只好留在老家。自己住在亲戚家,他们认为“亲戚没有父母好”和“亲戚一点都不好”两者相加之人数比超过了66.1%,而在33.9%的认为亲戚对自己比父母更好的人中,多数学生觉得是亲戚对自己约束较少,自己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但他们遇到问题时有18.64%的学生是闷在心里,不能求助自己的父母来一起解决,而告诉住在一起的亲戚的一个也没有。从这看来,孩子感到自由了,却在性格和心理上可能出现问题。同时,有近96.6%的学生虽然都不愿父母出外打工,但都能理解,显示了现在中学生对父母的依恋减少,独立性的增强。而家长出外后半月或1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10.17%,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了10%,其中98.3%的交流方式是电话。在“父母在外打工,你觉得对你的教育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吗”这个问题上,感到“会”的学生达到28.47%,而“没有考虑”的也有32.2%。在“父母及老师对你的性格养成教育情况”这个问题上,一点也不重视的分别占到37%23.7%,很重视的分别占30.4%34%,,可见,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对留守学生的性格养成教育都不是很重视。这也与留守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良、品德行为习惯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纵观调查数据,并通过个别访谈,可以得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存在着如下几个典型的问题:

  1、儿童的基本权利难以保障。祖父母等亲属或因年长、或因经济生活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身上随时可见。他们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屦受侵犯。

  2、人格发展不健全。他们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

  3、学习成绩不好。据调查发现,留守父亲或母亲在家承担了两人的农活,比他们两人都在家时更忙,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3岁到71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40%,往往只能照顾孙子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祖父母对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在对300个外出打工者的子女中的一项调查得知,部分留守学生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不思学习。他们中45.7%的学生成绩较差,39.3%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1.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3.5%

  4、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往往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们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有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从上表也可知,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班主任在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基础上,应进行分析研究,对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学生分别建立性格档案,以了解不同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性格差异,为开展性格养成教育提供事实基础。

  2、对教育主体的调查,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育课的专职教师。调查项目包括:性格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性格养成教育的的主要措施、性格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等。调查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

  为了了解学校教育主体对留守学生的性格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地位与采取的主要措施等,我们通过4个封闭式问题,对校级领导及其科任老师分别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75%的校级领导及其科任老师认识到性格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25%的校级领导认为自己对性格养成教育不够重视, 27.5%的科任老师只是偶尔进行性格养成教育, “对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的途径”的调查,认为”结合学科教学,挖掘学科教学中性格养成教育因素,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性格养成教育,”校级领导占64%,科任老师占37.5%,在各种教育途径中均是占最大比例。“对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的效果评价”,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科任老师占最大比例的都是一般,可见在现实操作中真正搞好性格养成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意味着性格养成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对农村初中的政教处以及当地的司法系统进行了解,取得有关留守学生违纪与违法的数据。

  (二)、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的对策

  1、根据性格调查,让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确定互相帮带的对象,开展学生之间的性格帮带。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实施时参考的原则有:感情亲疏、距离远近、相似吸引、对等吸引、互补吸引(性格互补与性别互补)、互相污染(指消极面互相影响)、互相排斥。帮带人数: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视能力而定。帮带方法:辅导帮带者采用合作的方法转化被帮带者,鼓励互相帮带者方法多多创新。如活动帮带法(知识竞赛、文娱比赛、体育锻炼、社会实践等)、写字帮带法、静功法、护花转化法。帮带要求:被帮带者记日记,每天自评;帮带者定计划,写总结。鼓励学生分个人和集体进行适时评价,促使更好地帮带和转化。

  2、以教师为主导载体,包括班主任、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其它科任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性格养成教育。

  第一,作为以育人为天职的班主任来说,性格实际上在担负着教育功能。教育理论工作者潘益大曾形象地说明了性格的作用,即班主任良好的性格是一颗种子,它一旦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里,就会绽开灿烂的花朵。这就告诉我们,班主任的性格,不仅是一种别的因素无法取代的教育因素,而且通过长期的渗透,还会对学生一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留守子女来说,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直接的关爱,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往往都会成为他们模仿或学习的榜样。从这个角度说,班主任用良好的性格养成教育与感化留守学生,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班主任“性格养成教育性格”的具体途径包括:班会课的集体教育,电话“家访”(即打电话给留守学生父母,共商留守孩子的性格养成教育),课外活动时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如面对面地交流、书面交流、电话交流等。

  第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性格养成教育,提高留守学生的性格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性格养成教育,既不同于班主任的性格养成教育,也不同于其它科任教师的性格养成教育,它带有很强的专门性和针对性。具体途径包括: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

  第三,科任教师一方面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也担负着育人的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作为学生的最直接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是最直接的教育榜样,他们的性格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并影响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文科科目,如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等,教材中就有许多内容可以挖掘出来,作为性格养成教育的素材。科任教师“性格养成教育性格”的具体途径包括:课堂上的集体教育,课外的个别教育。在实施时可结合初中的课程由各科任教师分别进行,而且形式可以多样,允许留守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老师进行性格养成教育。

  在具体的实践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三门学科在教学中都开展了有益于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的活动,下面着重谈谈思想品德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性格养成教育的实施。

  3、家庭教育中强化性格养成教育。

  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良好品质的培养者。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外出,缺少与父母直接的交流,导致家庭教育作用的弱化,构成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极其不利的因素,同时会对学生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纵观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经历,除了法制意识缺乏、道德素质不高之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要提高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性格养成教育功能,首先学校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家长自身的性格素质,比如:开办家长学校,不定期地邀请留守学生家长回家,开设性格养成教育讲座;对部分性格素质比较不良的家长进行专访;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家长们的教育困惑;定阅有关杂志、书籍,如《心理健康报》,《少年报》、《按性格培养孩子》、《好父母好孩子》等,增强家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为更好地与子女沟通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与家长共商教子良方,要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评价观念。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采用正当的教育方式,尽量用说服教育,并随孩子年龄的变化,心理的发展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青春期教育、考试后的心理疏导等,引导子女的性格、习惯健康发展。评价应是全方位的,要看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不要只注重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其它的才能。最后,还可以开展如下活动:学生评选“心目中的好家长”、学校评选“好父母好孩子”等。

  4、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作用。

  邀请政法部们及有关教育专家讲解生活中的典型例子,或让社会失足青年来校将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感悟性格健康对成功人生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加强自身的性格培养。

  (三)、典型案例研究

  典型案例折射出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其研究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个群体实践的效果。研究时采用身边的且是非常熟悉的案例.,当留守学生发觉其他同学通过老师的教育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带,性格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变与提高时,那么他会由衷地信服这一理论,并且马上投入到这一实践中来。

  课题组成员针对特殊的案例进行适当的教育,并且将教育后的过程以德育案例或教学案例等形式来表达。

  四、课题研究的理性反思与设想

  (一)、反思

  1、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是探索性的实践研究,由于是初步探索,本研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探索与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2、因为这一探索与实践的主体是所有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通常只能以集体教育与研究为主,而每个留守学生的性格又存在着差异。因此如何将集体研究与个案研究最佳结合,力求使每个留守学生的性格都得到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作进一步的加强。

  3、本课题对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的探索,就学科教育而言,仅在语文、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三门学科中进行尝试,并取得明显效果。实际上,我们认为各学科都可以展开,也应该展开,毕竟这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4、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教育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会影响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的效果。

  (二)、设想

  真诚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都能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包括经济、政策、人员帮助与提供,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性格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促使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题组成员分工

  邓业辉: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在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课题的研究方案,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和修改,总结等。

  陆锦秀:负责有关调查研究的各种表格的制定、编制、数据的收集,负责召开课题组成员交流会、研讨会、学习理论,交流经验和信息反馈。

  范森权:案例收集,修改,编制,搜集整理汇编课堂实验的修改资料,定期制订出阶段性研究计划和解得小结。

  陆白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本课题研究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历都在大专以上毕业,4名组员有中学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2人,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年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兼顾多个学科、不同层面,能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物质有保证,学校为课题的实验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经费保证。制度保障,建立了课题定期活动计划与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校本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定期开展交流,进行反思,深入理论提升。组织保障,本课题主持人为学校副校长,成员中有学科组长。

  七、参考文献:

  1、姚磊:《按性格培养孩子》,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3月第1版。

  2、卢勤:《好父母 好孩子》,漓江出版社,20054月第1版。

  3、温彭年主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

  4、林崇德主编:《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7月第1

  5、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月第1

  6、班华 陈家麟主编:《中学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指南》,19997月第1

  7、陶侃主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9月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