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田 娟

【机构】 甘肃省合作市第三小学

【摘要】 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是目前社会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由心理问题不健康而导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我们认为造成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和自身的原因。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扭转弱势群体子女心理上的这些问题还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加以思考。
【关键词】 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对策
【正文】

      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是目前社会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弱势群体子女由于其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弱势,加之自身心理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由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我们认为造成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和自身的原因。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刻不容缓。

  一、存在问题

  1.学习心理方面

  弱势群体子女存在学习动机扭曲,学习积极性不高,成就需要低,学习被动,焦虑程度严重等问题。

  2.情绪情感方面

  弱势群体子女存在孤僻、冷漠、自卑、胆怯、羞涩、偏执等问题。

  3.意志品质方面

  弱势群体子女表现出自觉性差,坚韧性不够,自制力不强,缺乏自信,竞争意识不够等问题。

  4.交际心理方面

  弱势群体子女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怯弱、封闭、排斥以及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的问题。

  二、问题成因

  1.家庭因素。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弱势群体子女的家长大都存在文化素质较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能力不足,教育行为偏颇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家长工作不稳定,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忙于生计,疏于接受文化知识。他们平时既不看报,也不读书,更加谈不上对子女的教育。他们的所有的教育任务和希望放到学校和老师的管教之下,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而家长或家庭只是提供学生衣食住行的人或场所。对于孩子“受多少教育?受怎样的教育?为什么受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普遍看来,弱势群体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整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系统的正确引导,使子女对自身的人身目标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弱势群体家长学历较低,对子女的培养缺乏整体规划,也难以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辅导。由于家庭收入较低,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是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在家难以有效的自学,甚至难以保证一般的生活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休息,更难以对子女的教育进行较多的投入,导致子女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比较缺乏。部分弱势群体家庭子女较多,子女之间相互影响较大,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家长大多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再加上所从事的工作普遍强度大、待遇低、保障差,对子女无时间也无精力严加管教,往往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放任子女不管,要么强硬粗暴对待子女。父母的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而且由于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社会的一些阴暗层面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社会因素

  在教育社会化的今天,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完善,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对部分下岗职工、残疾人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不够,导致贫富悬殊过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求学、成长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逐渐侵入校园,学生的各种观念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他们常常表现得有悖于常理;独生子女的增加使得他们依赖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缺乏;人们往往对弱势群体子女另眼相看,歧视和排斥他们。多种因素交相作用影响下弱势群体子女出现了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3.学校因素

  有的学校对弱势群体的危害及其社会影响认识不够,“重视”停留在表面,配套措施不完善;有的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陈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堵不疏,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缺乏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和培训,使得弱势群体学生在交际、竞争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有的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教书与育人被割裂开来,对学生关心、引导得少,有的弱势群体在同学中受到歧视;有的不重视跟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常常是学生出了大问题后才与家长进行交流,工作严重滞后,缺乏主动性。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及应有的教育教学技能,动辄训斥羞辱、讽刺挖苦,向家长告状等,使弱势群体子女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

  4.学生自身因素

  一些学生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价值缺失现象,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弱势,不注意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背上各种各样的思想包袱;有的学生自我定位高,个性要强,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就情绪失控,而不分析客观原因,找对策,导致心结越来越多;有的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适应环境能力差;有的学生心灵空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产生了厌学甚至厌世情绪,较少与他人交往,集体意识差;有的面对家庭、社会、学习的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情绪潜滋暗长。

  三、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优化家庭教育氛围。

  学校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介绍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更为具体的成功教育经验。让家长了解青春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学校紧密配合,以促成子女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建立“家校互访制度”,发放“家校联系卡“,共同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

  (二)保障弱势群体社会权利.

  社会要关心弱势群体,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帮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良好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给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性的生存空间,理解和尊重弱势群体,制定相关政策,赋予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权利,改善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状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学校做好教育、引导、救助工作。

  1.加强师德教育,注重教师教育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用心育人,做到关心、爱心、细心、耐心。弱势群体比其他学生更需要关心、支持、认同、帮助。教师在工作中首先要充满爱心,做到“精诚所至”,用真情去打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他人的温暖;在有爱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的言谈举止,从话语和行为中细心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由于心理等各方面原因,在做思想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弱势群体学生的抵触、冷淡,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自己的言语是否考虑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从而加以改进,用良好的耐心去交流、沟通、说服,跨越交流障碍,达到“金石为开”的教育目的。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开展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增长相关知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 搭好网络教育、文化活动、个体教育三个平台。弱势群体往往与人交流较少,他们更愿意通过虚拟网络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网络教育中,要做到网前、网中和网后教育相结合,主动搭好网络教育平台,使他们愿意与人进行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注意结合弱势群体的特点,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愿意打开心扉,在锻炼中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鼓励并帮助弱势群体子女成长。在个体教育中,教师要深入这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既要体现正确导向,也要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愿意真诚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真正从教育中得到启发和帮助,从而逐步减弱或消除弱势。

  4.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完善管理制度。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疏导。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制度,使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科学、持续性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北京科普出版社 2004年版

  [2]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吉林:长春出版社 2003年版

an"'�s ��~���(实习项目)师生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示范,阶段式各小组目标验证任务布置;(5)考核评价教学效果。

  课题的实施让学生走出了课本,在互动、实战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运用专业知识。让我们展示一个不错的作品(图1所示):“校园e站”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校园网信息系统。系统架构:系统介绍、校园e店、VIP专区、图书查询四功能模块。作品最具特点的是“校园e店”部分。

 

 

 

 

 

 

 

 

 

 

 

 

1 “校园e站”信息系统

 

  校园e店:包括商品分类、商品详情、留言专区、联系我们。一个基于校园网的信息交流、相互学习、网上购物平台。在这里同学老师都可以注册登录,交流学习知识,选购一些生活、文体、电子用品。发布试运行,首月注册大量会员,只要上网、打电话都可以在网上购物。

  这种“校购网”的开发和实践经营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热情,也适合职校毕业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创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解决各类问题,体验了创业的艰辛,具备了创业信心和实力。

  实践性专业理论教学模式课题的创新点在于:

  (1)区别与传统专业技能培训“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简单模仿”的授课方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完成,致力于提供实践机会,设计发展模式。

  (2)从选题实训、设计实训、学习开发到自主管理经营都与社会需求结合。

  (3)注重全面技能的培养,在生动、实战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创新应用技能,喜欢思考专业理论。

  5、小结

  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让学生在从事自己爱好的实践中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我们所论述的这种实践性专业理论教学模式恰恰符合这种教育思想的要求,让学生将这种热情投入到专业理论的学习,在有针对性的理论运用实践活动中磨练技能,成就思想。

  参考文献:

  [1]于学涛,李征;加拿大社区学院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2]翟海魂;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