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我理想中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王春花
【机构】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埔中学语文老师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可以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手段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以及设计恰当的练习、作业这四个方面入手。【关键词】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多手段的教学方式;效的课堂提问;恰当的练习作业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少学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抽象定义就是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效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角色的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这样的课堂方可称为“高效课堂”(摘自河源市教育局副局长张东辉在市骨干教师培训讲座上发言)。通俗地说,衡量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就在于它是不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再加上参加区级、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下面从四方面谈谈如何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这个学生自己的舞台还给学生。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当首先明确一个问题:课堂是谁的?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毋庸置疑,课堂是教师的。这样的课堂往往就是“以教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学生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被教师的声音取代,教师的权威无可撼动。这就出现了台上教师唱独角戏,台下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成了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学生脸上看不到愉快的笑容;在他们眼里看不到闪烁的智慧之光;更别提擦出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火花。这就是传统教学的真面目,它往往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扭转这种落后的教育状况。首要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教中心”到“学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才能更愉快而高效地获取知识与能力。为什么有的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在台下睡得昏昏沉沉?不正是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吗?“学”是教学的灵魂,是课堂的“七寸”。教师讲得再精彩不代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达到理想效果。我们应当把课堂这个属于学生自己的舞台还给他们。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我们是导演而非主演。而且,我们“教”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眼前的,只有方法和能力是长远的。因此,我们一旦打破了“教中心”的僵化理念,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并学到能够受益终生的东西。
“我的课堂之所以效果不错,是因为我不重要。在美国,‘明星教师’把课堂视为他们(学生)自己的课堂。课堂应该是孩子们的课堂。”这是“美国最好的老师”雷夫·艾斯奎斯接受《中国教师报》采访时的原话。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课堂是学生的,教师不能“鸠占鹊巢”,我们只是一个导演而非主演。
(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应体现在备课环节。即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
传统的备课更多地就是单纯的“备教材、备教法”,不少教师以为把教材的内容烂熟于心,继而在课堂上演示一番,把自己知道的告知学生就是教学。甚至有不少老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就一本教案,并奉为教学宝典,万变不离其宗。殊不知,教材是死的,可是教学的对象——学生是活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第一,每一届、每个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学生的接受知识的情况不同。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具体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有差异的,都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必须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
只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形成合作、互动、探究的新型课堂模式。这样的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李炳亭语)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贾利民语)。
明确了教师的角色,这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此外,还要有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尽可能地采用多手段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低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沉闷。对于课堂沉闷的原因很多教育者会固执以为是教师讲得不够生动精彩,事实上这并非本质。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话题再有趣,它对听众的吸引时长也不会超过30分钟。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一般就维持在20分钟以内。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学的手段单一,学生没有参与,师生、生生之间没有互动,课堂没有探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在所有的感官中,学生主要调动了视、听,而其他的感官的调动是有限的甚至是没有的。即课堂的形式是单一的。荷兰的史露西伦理论认为:多感官训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调动身体各个器官,全方位地激发兴趣,全身心地为学习服务。为有学习需要的学生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对削弱学生的不适应性行为、提升注意力、加强人际互动等有重要作用。无独有偶,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一项关于学习金字塔的研究成果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呈现差异性。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采用“示范”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50%。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是处于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这样看来,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采取多手段的教学形式,有听、说、读、写,还有动手操作、合作互动等等,这是打造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及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进行教学,才能实现有效课堂。
三、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从细节实现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好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思起于疑,一个教师只有善于发问,给学生设置一个疑惑的情境,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地提问继而不断地讨论、不断地探究、不断地解答,学习的问题才能越辩越明朗,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宽广。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根源。
尽管很多教师都明确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但是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提问泛滥,无的放矢,让学生应接不暇、不知所措;2、提问没有层次性,不顾及对象千篇一律;3、提问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的提问应当是这样的。
(一)少而精要,有的放矢。
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问,一节课下来抛出的问题,像机关枪扫射的子弹一样又多又密,而且还缺乏目的性,不知道为什么而提问,结果让学生应接不暇,措手不及。这样的发问非但没有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反而使得学生反应冷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事实上,很多问题属于同类项,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并精减。例如一个语文老师上《雨霖铃》,一上来就抛出这些问题:你认为柳永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词中哪些是写景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估计没有一个学生能明确老师的重点是什么,自己到底该做什么。这就是提问的泛滥且无目的性带来的课堂无效性。
(二)看清对象,因材施问。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提问好比撞钟: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只敲小锤;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提问要容易一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就有所不同。例如上诗歌鉴赏课《送沈子福归江东》,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直接就可以提问首联“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对于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就得将问题分解,“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明确了这个问题之后,才能够继续提问“这些景物跟作者的情感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提问要问出学生的思维。
例如,一次公开课我上李煜的词《虞美人》,课堂开始就抛出第一个问题:“如果可以,你想做皇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从各种回答当中引入对词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的简介,水到渠成。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性鉴赏时我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李煜的愁值得同情吗?”在这个环节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值得,因为他国破家亡,备受屈辱,字字句句都是泪和血啊。有的说李煜本来就不想做皇帝的,是命运把皇冠扣在他的头上,他生错了时代,如果他不是李璟的儿子,他大可以发挥他的特长,发展他的兴趣,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和心爱的人花前月下,那日子是很惬意的啊。再说亡国也非李煜想要的结果。还有的学生说李煜的品味高雅,虽然他不爱江山,但也绝非一般昏庸之君可比,他并非纵情声色犬马之徒,也不是花心大萝卜,他只爱自己所爱的一两个可爱的女子,对爱情忠诚专一、对百姓有仁慈之心,当国破家亡之时,他既不能庇护黎民百姓,也不能保护心爱的女人,还处处遭受赵光义的侮辱,还不值得同情吗?有的学生不同意这些观点,反驳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认为一国之君,当明确肩上责任之重大,既然当了皇帝,就不应该沉湎于儿女情长,应当记得自己的身份不仅是丈夫,还是一国之君,天下苍生的幸福与安危皆寄之身上。还有学生认为李煜懦弱无能可惜可叹,可悲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但不值得同情。这个环节学生讨论得很投入,我随即加入了我自己的看法。即南唐虽然是在李煜手中灭掉了,但只能说是很大的责任,但不是全部的责任。因为南唐事实上早在李煜父亲执政之时已经出现重重危机,割地求和、国势衰微。只不过到了李煜手里,无法扶大厦于倾倒罢了。学生听了这些,对文本的阅读鉴赏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课堂上能有这么热烈的气氛,主要是得益于提问的有效。
学生的思维火花就是从这里碰撞出来的。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的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问”出学生的兴趣,“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四、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作业,做到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等于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完毕就一劳永逸了。还应该包括当堂检测过关,课后作业到位,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的教学只是完成了教学的内容,而教学效果的检测与巩固却有赖于练习和作业的完成。练习、作业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说到底,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恰当的练习和作业。但是泛滥的粗糙的习题非但不能很好地检测与巩固学习效果,反而增加学生负担。因此要合理设计练习和作业。
(一)习题要有针对性。课堂练习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教学效果深化的环节,应当着眼于学生本节课教学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只求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做检测和巩固,一般不做宽泛的扩展和延伸。例如学了一首古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那么习题的设计就要注意集中体现“借景抒情”这种表达技巧的习题,而不必要涉及其它表达技巧的鉴赏。
(二)习题要有梯度。设计的习题要有梯度,既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的夯实,又要顾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吸收不够的情况,设计一些难度较大或更大的题目让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即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力所能及的题目并获得能力的锻炼又培养自信。
(三)习题要追求质量而非数量。精心设计练习,不搞题海战术,尽可能以一当十,通过少量的练习就涵盖本节课教学的所有或重要内容,坚决避免重复。
总而言之,我们一线的教师只有自觉地从以上提到的这四个方面入手——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课堂教学中切实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增强提问的有效性,做到合理设计练习和作业,我们才能够缩短与高效的课堂教学距离,才能远离低效课堂、无效课堂,从而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如何有效提问》李世理
[2]《有效地提问》黄白香
[3]《我给传统课堂打零分》李敬亭
[4]《第56号教室的秘密》艾斯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