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探析
【作者】 徐 庆
【机构】 河南省桐柏县淮北小学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给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摆在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的面前,怎样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完整实施。本文结合新课标及传统和当前的课堂评价情况,通过阐述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理清了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方法和措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关键词】 教学;评价;探析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即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二是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行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和其他形式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有效地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景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
(四)有效地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解,而不是表面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五)有效地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六)有效地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
二、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评价一节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作为对一种活动过程的评价,应该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氛围、活动的特色等方面来加以评价,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从一下几项指标进行评价:
(一)课堂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每节课总要由师生确定一项或几项具体的教学任务,明确大家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任务或目标应该具体而科学的、具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命题,是合理的要求、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传承人类文明需要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作为一个群体的学习过程,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放在心上参与的广度、深度与尊敬程度上。具体评价课堂教学我通过探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不管如何评价,我们都遵循制定与选择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保证指标的明确表述、可以具体化,能够通过主观努力获得改进。评价指标一定要抓住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