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莫汉芳
【机构】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一中
【摘要】【关键词】
一、问题的提出
1、激发学生情感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新课程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情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的具体目标表现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与其他课程标准不一样的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放到了第一位,表明了它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改变了以往主要着眼于“要知道”的知识模式,强调学生多主动观察、多感受体验,多参与活动,在亲身经历中,在讨论对话中、在独立思考和理解认同中,使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得以整合。
2、古今中外关于情感教育的理论综述
综观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史,包含着较丰富、系统的情感教学思想,在孔子、孟子的教育实践活动和著述以及《学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都充分肯定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能产生”。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的确,教贵于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交流。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事实证明,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信心十足、追求卓越,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教育家布洛姆就明确地把情感列为教学的三大目标领域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则要求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要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这些卓越的教育家的精辟论述道出了情感教育之重要,为我们研究情感教育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一个受到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的人。”因此,情感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引导、定向、推动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我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这里的“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样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向教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印。说到底,这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一种富有人性的体验,使教学充满温暖,富有感染力与亲和力。因此,情感教育并非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而是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每个教师都能成为而且应该成为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3、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曾对学生的政治课学习情况作过一番调查,结果发现有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不值得一学。理由是政治课听之无味,学之无趣,政治理论听过忘记,考过抛弃。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重视。经研究,我发现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情感的渗透距离学生很远,往往以呆板的说教为主,缺乏情感,从而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知行不一,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是行不通了。政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务之急是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进行情感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构建情感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的理解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不同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刺激”,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这些刺激,从而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指的就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有意无意的“刺激”之下,其内心感受、思想意识和情绪体验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或被老师的深情所感动,或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振奋精神,专心致志地求学,积极地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积极情感的熏陶,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付诸于行动一个内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理论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实践证明,情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产生兴趣、动机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进入角色,以“教”的热情激发学生“学”的热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达到知、情、行的统一。
1、锤炼语言,感染学生
这一环节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演员掌握角色语言的过程。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演员的角色语言是由剧本提供的,而教师的讲课语言,则必须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己组织。一般的教学要求比较强调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条理性好,以便在讲授学科内容时做到准确、明晰。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强调教学语言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于言。”看过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专题节目的人,一定会对该节目主持人赵忠祥那娓娓动听的解说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这是因为他在解说动物习性、特点和活动时,语言十分优美,似乎在他主持的节目里,动物也和人一样,有情有感,有嬉戏玩耍的乐趣,有哺育后代的欢心,恋爱求偶的真情,有献身护犊的精神,有拼死搏斗的勇气……使我们在收视这一节目时,获得声、情、图并茂的感受。教学语言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艺术,才能把思想品德学科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才能使教学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语言是专业术语和多种语言的融汇。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又有群众语言的通俗性;既有逻辑语言的严谨性,又有文学语言的生动性;既有相声语言幽默性,又有哲学语言的深刻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互换信息,沟通思想,传情达意,协调关系,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所以教师必须做到:第一、教师本身要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基础上不断提高语言修养水平,真正做到遣词造句传情达意。第二、教师语言表达的情感要真挚感人,而不要无病呻吟,故作多情。
2、巧用表情,诱发情感
这一环节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演员在舞台上运用表情的过程。在舞台表演中,表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演员对角色情感、角色言语、角色行为的把握,最终都必须凭借其对表情的娴熟、精湛、高超的运用,从而获得在观众面前淋漓尽致,丝丝入扣的展示,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教师的表情包括眼睛、脸部及手势。它具有输出情感信息的功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此通常被称为“眼语”、“脸语”、“手语”。
教师的眼睛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常常根据学生的“眼语”来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并要用自己的“眼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情感变化。但是,教师的“眼语”运用要自然亲切,不做作夸张,要像“清水出芙蓉”那样,力求“天然本性”。如在课堂上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凝视学生,此时的眼语远比有声语言大声呵斥有用的多;当学生出色完成任务时,教师那赞许的眼光就会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但是,在运用“眼语”表达情感时,特别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带“轻蔑”含义的斜视,二是带“傲慢”内涵的俯视,三是带“憎恨”意义的久视。这些在教学过程中都应避免使用。教师的“脸语”能表达多种情感。在教学中原则上是端庄的微笑,微笑是温和静雅情感的显现。如果学生答错了题,教师微笑着示意坐下,学生的“审美效应”会比任何语言都强烈。微笑里,学生会领悟教师那善意的批评,会领悟到教师那亲切的情感,自尊心会受到保护,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脸语”来表达情感。在教学中,教师用手语可以有效地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手语能加强气势,抒发情感,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手语不能太多,否则显得繁琐,不庄重。
3、活用教材,激发情感
《思想品德》学科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但如若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政治教师应当依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感到教学有新意。比如在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可以出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漫画;在教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让学生观看生态农业的录像;在讲到“理想”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总而言之,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运用教材,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投影、漫画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积极热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4、创设情景,培育情感
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一堂课,要实现学生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必须扩大师生交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着几位同学。师生的交流渠道应该是立体式的,教师是情感交流集中的一个学习参加者,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状态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情绪,可以用行动、有趣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情绪,用眼神制止一些小动作,也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有益注意,但决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设法加强双向活动,尽量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开展谈心、辩论、交换看法,以沟通思想,增进友谊,尤其是对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注意保护其自尊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良师益友,使整堂课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从而推进教学步骤的深入与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