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物理走到我们身边

【作者】 刘树梅

【机构】 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近几年的中学物理教学生涯中,我亲眼目睹了不少学生学习物理的轨迹:好学——厌学——怕学——弃学。——弃学。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物理课堂教学充斥了大量的知识讲解,教师过分夸大了知识点的作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所获得的文字知识无法升华为操作技巧。如何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的短时兴趣长久保持下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让兴趣更长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我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了持久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的主要成份是想象和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当学生提出新颖、“古怪”的问题或没有按“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时,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鼓励,甚至遭到批评,以致于这种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动机逐渐消失殆尽。因此,不要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大加指责,而是换做从肯定的角度去考量,并及时给与中肯的评价,因为奇思妙想正是发散思维的实质。

  三、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物理学习如同科学研究一样,需要持久的动力和耐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十年如一日坚毅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对物理世界的痴迷,焦耳不会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没有对物理现象的浓厚兴趣和勇于创新、充满自信的进取精神,爱因斯坦也无法提出广义相对论,没有丰富的想像力法拉第不会提出“力管”的概念、凯库勒无法发现“苯环”结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格。正如有专家提出健康人格八条:1.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2.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3.勇敢甘愿冒险;4.坚持不懈、百折不挠;5.独立性强;6.自信勤奋进取心强;7.自我意识发展迅速;8.一丝不苟。

  四、走进身边的物理

  物理知识如果与生活实际相脱节,便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根基,因此,要让生活走进我们的物理课堂,密切联系实际。如讲静电时,教师可以介绍静电除尘、静电灭菌以及静电处理污水等技术的进展与前景;学习物质结构时我们可以介绍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陶瓷材料棒打成结,利用隧道扫描显微镜我们能观察到物质的原子,并可以随意移动其中某个原子;学习光学时,我们可以介绍激光测距技术使我们精确地测出了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激光制导技术可以利用激光束指引导弹的飞行方向从而提高命中率,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讲相对运动,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的子弹的真实故事;讲液体浸润、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落汤鸡”而不说“落汤鸭”的道理;讲实深与视深,引用了毛主席诗词名句:“鱼翔浅底”来例证。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知识信,宣传递轻松愉快。

  五、寻找我们身边的发明家

  建立兴趣小组、鼓励小发明小创造。可以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制作光控窗帘、声控开关、音乐卡片、航模、无尘黑板擦等,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制作简易实验装置等。实践证明这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创造不再神秘莫测,不再是只有“天才”、专家才能做的事,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动机。

  六、获得成功体验。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一个重要契机。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他就会愿意学,喜欢钻,自主地动脑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做语言艺术家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总之,课堂是有生命的,把学习的过程当做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把教师激情四射的教变成学生活力四射的学,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