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体育新课改的三个误区
【作者】 谭世光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蒙古中学
【摘要】【关键词】
自2003年始,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全国各类学校,也给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概念与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步得到改变,课堂教学越来越利于学生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也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情感和思维并没有被真正的激活,新旧课程的差异和碰撞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击,真想要“旧足适新履”地走进新课程,还需要走出三个误区,那么这些所谓误区是什么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做了以下的探究与分析。
一、淡化运动技能的误区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几个领域目标。然而为数不少的体育工作者就认为新课标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主观上出现了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再加上前面所述的安全问题的更是不敢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确实存在“繁、难、偏、杂”及“竞技化”的现象,有些运动技能教学无效无味,应该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课程教学是以教学为主,那么教什么?学什么?当然是学运动技能,这是基础,其他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都是依托运动技能教学这个载体上,试问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生物刺激,又怎么去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能呢?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和伴随其中的成功感,又怎么去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没有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各种心理素质和教育性因素,又依托什么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相互交流和集体融入,又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呢?可以说不学习运动技能,就不算学习了体育,没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就会变成传统体育教学前的“放羊式”活动课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课堂教学的误区
传统的体育教学普遍采用的是“训练式、注放式”教学方法,教学是一种以训练为主而不是以教育为主的过程,按部就班,步骤过细,过于专业化。这种方法置学生于被动、从属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这种教学方法理应受到质疑,应进行改革,然而新课标在实施中,一些公开体育课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却又表现为另外一些虚无的极端的作法:
一是在体育公开课中,学生动不动就开图自学,动不动就分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示范不敢用了,运动技能教学技术性低,必要的技术教学也没有了,学生学习的技术参差不齐,动作五花八门,但教师还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很聪明、很棒。产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怕戴上还是“传统方式教学的帽子”,好象现在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自学自练,去探究学生发现运动技能才能体现出本课是在实施新课标,如果将讲解法,示范法运用,不分青红皂白地当作注放式教学加以否定,不符合学生获取系统知识、技能的教学规律。事实上,讲解法,示范法,在当今这种教学模式中无例外地运用着。
二是多媒体的滥用,体育教学中运用如投影,摄像,幻灯,计算机,电视等多媒体,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为了形式,只图花架子,摆得热闹,而要求实用。试想,如果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用去了操作计算机和摄像去了,学生锻炼效果就不会理想,再者如果体育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上,那么这样的体育课还叫体育课吗?但是在当前的所谓新课改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中为了片面的追求科学的运用电教器材,大部分教师违心的使用了这些东西,虽然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但是这中课堂教学真正能起到公开、优质、示范的作用吗?
三是运用过多的体育器材,一人上课多人“助教帮忙”,这切合实际吗?如果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搬出一大堆体育器材,多位教师当助手,一堂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事先进行多次实验、讲评、指导,显然这违背了简单,使用有效的原则,如何把真实性、实用性、推广性结合在公开课中,以利于引导实际的体育课教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教学评价的误区
一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误区,近几年,课堂教学评价去又进了一个误区。既过分强调体育的心理,社会效益,而忽视体能效益,只求教学中学生玩得高兴,课堂气氛活跃,有些地方取消了中长跑练习,甚至在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中也取消了练习强度,练习密度的评价,据权威部门统计近十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2000年比比1999年相比,学生的体能呈素质下降趋势,又据《教育部关于育部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公告》,显示,2002年与与2001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大面积下滑,这不能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与反思。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课程教学应担负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重任,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评价的内容上,既要有学生练习强度、练习密度、掌握技能程度的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使教学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促进学生真正健康发展。二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误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过多的运用激励性评价,运用无劣性的表扬、奖励,无一句批评或缺点,大量评态度,少量评或不评技能,而且尽是溢美之词,言过其实,并且语言口语化、儿童化,给学生以不真实的信息反馈。
三是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价的误区,课标中要求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包括学生自我评定,组内互评,教师评定,可是学生谁不给自己评高分?组内相互评定,谁愿相互整自己,于是一片红旗飘扬,均高分,互乐。其结果自评、互评失去了课标的初衷,失去实际的意义,学生带着优秀的体育成绩和糟糕的体质升上了高一级学校,再者当前学校方面由于升学率的问题,反复强调不能使学生因为文化成绩以外的原因而失掉上学的机会,要求体育教师违心的进行评价,只要学习好,无论是残疾还是先天疾病都会有一个体育优秀生,这样就滋生了这些所谓的优生们上不上体育课无所谓的想法。
总之,体育新课改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要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并产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面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怀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冷静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体育新课改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