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型班主任 演绎新角色

【作者】 张 敏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走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不仅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还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领导放心,家长安心的新时代合格教师。虽然以有过三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但是,在集中办学以后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不仅是班级的建设者和组织者,还演绎着更多的新角色。

  一、循循善诱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他们离开了父母的呵护,独自一人开始了住校生活,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在我们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女同学,她性格孤僻、斤斤计较。渐渐地同学们对她就“敬而远之”了。一次返校后,有一个低年级的学生来告状,说这个女同学打了他。听后我非常恼火,准备狠狠的批评她。面对这样行为恶劣的学生,我真想大发雷霆。可转念一想,批评她就能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吗?我开始耐心的寻问她欺负小同学的原因。她沉默许久,哭了,原来今天来上学的时候父母吵架,要离婚,而且谁都不想要她,所以心情糟透了。那个男孩在校门口不小心踩了她的脚,她才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了小同学。

  此时的她以泣不成声,我把她搂在怀里,那天我们谈了好多,好多。从那以后,我经常关注她,给她更多的关心。渐渐的我发现,她变得开朗了,爱学习了,朋友也多了。

  寒假到了,学生离校的那天早晨,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张新年贺卡。我翻开一看,震惊了,贺卡写道:“老师,那天我犯了那么大的错误,您不仅没有批评我,还在我最伤心的时候安慰我。老师,您知道吗,那天我已经买好了药,想离开这个世界。看到您为我流下的眼泪使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没有人要的孩子!”拿着这张贺卡,只觉得重如千斤。如果那天,我就事论事,一味的批评她,没有走近她的心灵,那么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啊!

  这张小小的贺卡犹如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小学生的心理并不简单。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也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和偏狭的。

  在心理疏导中不仅要注意学生个人的开导,更要注重集体心理的动向和与引导。我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担当起孩子“心理健康医生”的责任,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应该像一盏指路的明灯,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二、关爱孩子的慈母

  我校学生均来自乡各村,最小的才七、八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二、三岁。一般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都比较疼爱,一般不让孩子过多地过问日常生活上的事,大多数家务如洗漱、整理房间等都由家长一手包办。现在他们离开父母,过寄宿生活,很多事情他们难以应付。这么小的孩子离开家,独自在外,生活上的困难有老师的帮助还是可以克服的,最使我担心的还是他们内心中总有一块无法探及的空白,那就是孩子们在长期住校的生活中,对母爱的渴望,对亲情的渴望。那份空白需要用亲情来填满,用母爱来滋润。那么,弥补孩子在校期间母爱的缺失,亲情的缺失的责任,就责无旁贷的落在我的肩上。

  我就要像“慈母”一样爱每一个孩子。衣服破了,给他们缝缝补补;头疼脑热时,给他们送水送药;天气突变时,提醒他们增减衣服……尤其是当女同学在“特殊时期”我更要关怀备至。寝室是学生第二个家,我每天都要检查寝室,叮嘱孩子讲究卫生;提醒孩子要经常晾晒被褥;嘱咐孩子要及时就寝……乍听起来,这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之事,可是就在这细微之处却显现“慈母”的真情。

  在“慈母”看来不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有一个叫小志的男孩子,母亲病逝,父亲忙于生计,无暇管教他。开始接手这个班级时,我没想到他会是那样的“顽劣”。在对小志的教育过程中,虽然我煞费苦心却收效甚微,但我始终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冬天来了,我看见他穿着一双快要掉底的鞋。我二话没说,带着他去买了一双棉鞋。在回来的路上,我把他冰冷小手握在手心里。突然,他开口了:“老师,我保证以后好好的,再也不惹事。”如果他以前以“无理辩三分”著称的话,那么现在他的话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如果这几十元钱能换回一个孩子的真心,那么“慈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身为寄宿学校的班主任,就要成为一个班级中几十个孩子的“慈母”,就要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疼爱他们,让他们在远离父母时也能感到家的温暖,在浓浓的爱意中茁壮成长。

  三、行为习惯的督导

  在集中办学初期,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习惯,随地吐痰、随意扔纸屑果皮、打架骂人、破坏公物等。这一切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这样的坏习惯不改掉,那影响的不光是集中办学的质量,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首先我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要比他们先做到。看到地面脏了,我能去扫;看到操场上有废纸,我能去捡;校园除草的时候,我能弯腰去拔。有的学生说:“老师都能去做,我们为什么不呢?

  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把每周五的晨会定为“好事周报”的时间。在值周班长的主持中,学生们表扬自己知道的文明人、文明事;对有不良行为的同学提出批评和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记得那年我所带的毕业班的学生刚进校时,除了几名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外,其余的孩子对学习是很茫然的。面对这种现象,通过交流沟通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针对自己实际能力明确学习目标,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通过“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帮助;召开班会,交流学习方法;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我送给他们一句话:玩要痛快的玩,学要认真的学。

  集中办学后,学生在校的时间多了,为了让学生充实自己的生活,我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书籍,在书海里遨游。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现在我校已经有两届毕业生在学城学习,反馈回来的消息是令我们无比欣慰。

  “习惯成自然”。所以班主任要像督导一样,细心观察找到不足,耐心的导之以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持续的发展。

  四、心灵交融的朋友

  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度过6年,这约占人均寿命的1\12,可谓不短。在集中办学后,学生生活在学校,如果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轨迹;如果这个生活的空间单调乏味;如果这个学习的氛围紧张呆板;这六年对于学生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快乐的生活,快乐地学习呢?我的秘诀是成为学生的朋友。

  将心比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方面,我主要通过班级中“悄悄话日记”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在日记中他们可以向我毫无保留地倾诉,我也愿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相送。有一个孩子将我给她写的所有话语都剪下来,贴在一起,再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这句话使我知道老师是多么信任我”;“老师,我知道我要理解父母”等等。看到她给我的“回帖”,我知道学生是多么渴望我能成为他们知心朋友啊!

  无论是谁,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喜爱和信任。因此,我要丢弃班主任的架子,走进孩子的世界,“蹲下来”与孩子沟通。视学生为朋友;也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几年来,我经常带领他们开展一些趣味活动,我带他们一起“打伙球”、“粘年糕”、“踢毽子”;教他们下五子棋、象棋。因为我的加入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玩儿”是学生紧张学习生活的“调味品”,让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欢乐。“ 玩儿”架起我和学生沟通的一座无形的桥梁,使我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和学生一起“玩儿”非但没有影响师道尊严,反而使我走上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捷径。

  当我成为与学生心灵交融的朋友,当我成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伙伴,那就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

  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了我新的使命。集中办学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个大舞台,以爱心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以沟通为途径,我演绎着更多、更为重要的新角色,使我的教育教学生命将永远年轻、永远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