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空间感

【作者】 王培先

【机构】 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纸房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什么是空间感?从美学角度来讲是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等关系,使之在平面的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的空间感觉;从哲学角度来讲就是人对由点、线、面所构成的事物的深度、层次的感知能力,是对事物立体的,宏观的把握。空间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辨认方向,看地图,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大到对一件事的线索的梳理,系统的分析,深层次的发掘,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英明的决定等等。那么,在小学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感呢?

  一、创设学习情境,形成空间观念。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识水平比较低,他们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总是以直观为主。对于抽象的空间图形的理解总是很模糊,而对于现实中可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获得良好的空间认知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的认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长方体学具(例如长方体文具盒)的长、宽、高,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再让他们算出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并让他们交流怎样才能快速的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操作和实践相结合,形成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要准备足够的实物教具或学具,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教学《四边形》的特征,就要鼓励和帮助学生事先用硬纸板做好各种各样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不规则四边形等图形学具。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充分认识各种四边形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得出四边形可分为规则四边形和不规则四边形两大类,其中规则的四边形又分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又分为长方形、正方形两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及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又分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普通的梯形三类。并以组为单位分别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四边形进行观察、交流,从中找出他们各自的特征及异同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交流和独立思考逐步掌握各种四边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想象和观察相结合,形成空间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想象新的知识,也就是我们说的以旧引新、温故知新,然后借助实物观察,验证想象的结论,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例如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正方体和正方形的特征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假如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话,那么长方体会变成一种什么样子呢?它的所有的棱长都相等吗?它的六个面都会变成什么图刑呢?然后得出结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长都相等,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这时再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几个正方体模型学具,让学生观察,验证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和实物观察,不但了解了正方体的特征,而且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巩固了所学长方体的知识,又建立了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四、操作和思考相结合,形成空间观念。?

  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事先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并以组为单位准备好69个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引导他们观察这些三角形中,有那些三个角都是锐角,那些有一个直角,那些有一个钝角,你们能根据角的特点把他们分为三类吗?并给出表格,表格从锐角的个数、直角的个数、钝角的个数进行分类整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操作、观察、思考,对三角形角的特点有了亲身的感受,并能自己思考三角形的特点得出结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观察中,通过独立思考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知识,形成空间观念。

  五、想象和推理相结合,形成空间观念。

  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对图形的直观印象,结合推理帮助学生积累空间想象的经验。在从平面图形想象几何体的活动中,学生将多次进行形如“如果……那么……”的思考,这种边想象边推理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长方体有几条棱?如果任意擦掉长方体的一条棱,根据剩下的11条棱,你还能想象出长方体有多大吗?如果继续擦掉棱,想一想,至少应剩下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呢?(学生通过画,有说剩下6条、4条、2条等,大部分说3条棱。)学生通过推理、交流,得出结论必须要有3条棱,才能够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如果去掉竖着的棱就不能知道长方体的厚度,如果去掉斜着的棱就不知道长方体有多宽,如果去掉横着的棱,就不知道长方体有多长,不能去掉3条中的任何一条棱。这样的3条棱十分重要,缺一不可,给这3条棱取名长、宽、高。这样想象和推理结合,学生对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就形成了。

  总之,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的空间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