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阅读教学方法之探究

【作者】 任建平

【机构】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洞学区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实现有效教学,重视培养语感、体验美妙的感受、感悟意会、总结方法才能提高阅读质量及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语感;感悟意会;总结方法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语感,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但语感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就是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的敏感程度,也就是对语言文感受的能力与水平。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加强语言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的获得主要靠自己的实践。马克思曾说:“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读是在语感习得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的方式,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如朗读,默读等,重点是要学生反复诵读,朗读规范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使学生受到文学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简练、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色彩美、音韵美、节奏美,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

  二、师生共读,体验美妙的感受

  当然,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了“边读边指导”外,时刻不要忘记了另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参与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以一个孩子的“学习伙伴”的身份,当孩子们在阅读时,教师也要投入课文的阅读之中,一起诵读,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譬如:我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这样,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在随后的“读的交流”中,我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身份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感到格外真切。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与学生有这样一段情感交融的对话。“同学们,现在老师只想问一个问题,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怎样?”“我痛恨英国,法国。”“她读出了两个字‘痛恨’。我真想写这两个字,恨谁?”“我痛恨英法联军”“我还痛恨中国人没有反抗”“不要怪中国人”“清政府”“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除了痛恨,心里还有怎样?”“心里为中国人能够创造圆明园这样伟大的建筑感到自豪。”“还有呢?”“我很伤心同时我很欣赏当时的圆明园”“说的多好啊!所以,我说,同学们会读书。”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教师真诚与极具感染力的引导中学生走进文本,走入了那个令亿万中国人屈辱的时代,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交流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那份爱国之情,那痛失国宝园林的无奈与惋惜,震撼着教者的心,学生的心,作者的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学生通过文本触摸到了作者的精神与灵魂。有道是“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课文共欣赏,师生一起读”是多么美妙的读书境界啊,它是一种更加让人向往的阅读享受。

  三、感悟意会,提升阅读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学生:“你感受到了什么,说出来”、“这段好在哪里?”……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却感受到了说不出来,或是有的学生会说:“就是感觉这里写的很美,具体好在哪里我也说不出来”,教师显得很急躁,一次次地引导提示,分明是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势,弄得教师要反复思考是不是引导还不到位,还是学生没有认真思考、感受。诚然,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于此,阅读中有一种境界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语是一种灵动的、极富内涵的语言,它反映的思想是弹性的、整体的、生动活泼的。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笑傲语言本身的玄妙之处、精微之美,有些是在与感悟,而非语言表达出的,“意会之言,而口不能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言传,更要明确并不一定要让学生把感悟说出来、说明白,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熏陶感染,经历感悟的过程,享受内心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真正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

  四、总结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

  由于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读不思、随意而读,读而无获,一定要讲究阅读的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以便提高阅读质量。

  总之,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阅读教学应立足这一教育核心,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在欣赏、咀味、质疑的过程中唤起学生与作者思想上的共鸣与碰撞,引起学生最深层次的体悟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