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索

【作者】 任小青

【机构】 广西钟山县公安镇九连小学

【摘要】正在教学实践中,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连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将实际数学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关键词】学习数学;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源于生活
【正文】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生活材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性。

  2、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素材,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把所探究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中,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生活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进行数学探究活动。但应当明确的是,当数学问题提出后,这一生活情境也就丧失了其价值,我们应关注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

  二、生活材料有益于数学情境的创设。

  1、有意义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情境问题是学生自己做出发现的土壤,所以情境问题的选择范围可包括任何有利于做出数学发现的问题,如果条件合适,情境问题可以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景。而一些抽象的数学系统和传说中的故事、神话、童话等模拟想像的情境,虽不具备真情实景,同样可以是学生数学发现的源泉,就是情景问题。情境应该是学生熟悉的素材,由此带着学生走向抽象的数学。

  2、有意义的情境应该能有利于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创设情境不能高投入、低产出,教师必须在要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本质问题的情境(也就是情境与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要把情境看作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把学生的问题意识看作是学生在观察、收集和处理情境中相关问题的信息时形成的认知冲突的反映。情境就不仅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而且还应提供一个能够原创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场。)以促进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3、有意义的情景应该能有利于学生展开数学思考。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情景内容的问题性,有效的数学情境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数学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模型”的思想,这种模型经常是有生活原型的,但生活原型中又往往掺杂了许多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把这些无关因素剔除,形成对数学的本质理解,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

  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亲历把现实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只有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充满活力,学生的数学素养才会有质的提升。

  三、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材料的途径与方法。

  1、选择适合于数学教学的生活材料,凸现有用性。

  选择生活材料一是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成为生活化学习材料选择时首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二是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和挑战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学习材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选择不当,学生或为复杂的情境所困,或在过度的开放和挑战面前束手无策,影响对生活现象的数学思考。因此,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还应考虑适度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三是要处理好生活思考和数学思考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习数学地思考。但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材料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思考,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还应处理好生活思考和数学思考的关系。

  2、对生活材料进行重组与加工,凸现有效性。

  加强生活材料的“应用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以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主要体现在:第一学习材料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际,并为学生所熟知,即“从生活中来”;第二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到生活中去”,比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课前先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去调查,了解关于存款、取款、利息、折扣等方面的一些知识。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解答。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注重生活材料的“针对性”。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选择、再造生活材料的目的也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在选择、改造生活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应该考虑如何引起学生对“数学自身特点”的强烈关注。应追求一种:“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生成数学,寓数学学习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教学境界”,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设计、重组生活材料使之适应数学的教学。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爱军;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15

  [2]陈海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144

  [3]周琼;小学数学教学应生活化[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