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构建语文课堂的和谐美
【作者】 林镇明
【机构】 广西陆川县初级中学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和谐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充满一种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其发言是积极的、自由的,甚至是无所顾忌的;他们的心灵是敞开的、澄明的;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富有情趣的。【关键词】和谐;张扬个性;合作;探究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的过程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和谐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充满一种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其发言是积极的、自由的,甚至是无所顾忌的;他们的心灵是敞开的、澄明的;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富有情趣的。在课堂中,学生和教师都获得了一种“高峰体验”,生命的灵气和光彩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语文的学习要构建和谐,我们该怎样去建构呢?我就自己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感觉,投石门路,以期获得大家的共鸣。
一、营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学习环境
心理环境指的是学习者的心态、情绪。学习者的心态、情绪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良好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对学习的正向作用已为许多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平等式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同样,课堂中教师也不能忽视自己的情绪、语言、行为、教态对学生心理环境的影响。课堂中,教师应努力让自己处于一种积极昂扬的情绪状态中,并以此来感染学生。教师最好设想一下接下来在课堂中将与学生共同创设的精彩,也许进入课堂的第一句话所包含的良好情绪就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基调。如果教师登上讲台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精神也会为之一振,就能集中心理能量投入学习中,课堂气氛就会相当热烈;反之,老师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课堂气氛肯定是一潭死水,毫无波澜。因此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在进入课堂的一瞬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如课前放一些古典音乐,这也是让学生放松的好办法。每节语文课,我都会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挖掘文中的内涵和情感因子。每当站在讲台上,我尽量把情绪调到最佳状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体会出的情感,用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力求与他们的情感共鸣。
教师在用情绪影响学生、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己的行为、教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如教师的穿着要端庄大方,教态要自然,面带微笑,亲切和蔼,要适当运用眼神的鼓励作用等。提问后教师那期待的目光,学生质疑时教师那鼓励的眼神、赏识的微笑,学生作答,发言后教师竖起的大拇指以及拍掌的动作,都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不忘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好的表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也要送去赞扬。如一份小礼物,或是一句“你真的很棒!”“老师为你骄傲!”“真是精彩的发言!”等,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
二、营造独特的“语文味”
无论新课改怎么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削弱,“语文味”不能淡化。“语文味”是语文特有的氛围和味道。要有“语文味”,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自然沉浸在语文的快乐之中。语文味的营造主要依靠教师的语言功力和学生的品味诵读。
教师语言要充满语文味。也就是说教师本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奍,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语言的精美和优雅相对于其它学科更重要。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反之,一个自身语言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更别说让学生享受语文的魅力了。当然也不能说教师都要有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学生只有做笔记听讲。但老师腹中无墨水,怎能奢望学生才华横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扎实的基本功,较宽的阅读面,才可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诵读品味营造语文味。品味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尤其是文学作品,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品味,多感悟。现在有很多公开课充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少有琅琅的读书声,有的甚至整堂课都没有一次诵读,最终导致解读过程游离于文本之外,学生的理解大多只是贴标签式的,而非真正的感悟。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一段是对父亲车站送别时的情景描写,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穿、蹒跚、爬上、攀、缩、微倾”,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更是含蓄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学生通过诵读品味,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父子之间的深情,使文本的探导与语言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也因此体现出“语文味”所追求的和谐美和整体美。我们必须在心中牢固地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将诵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涵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
三、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滞后的教育方式衍生出封闭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禁锢在一把椅子上,一间教室里。教师着力于一本书、无数次的考试。教师的声音在教室的四壁和天花板上回荡,只听到来自几十个生命的微弱回响,传授着教本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这种单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必将会被新课程铿锵的步伐踏得粉碎。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
给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如果教师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则会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如复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章节、默写词语、讨论疑点等教学内容。在学习中合作和探究,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依据教材、设置问题和活动,给学生说话、展视个性的机会。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强烈的表现欲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学生,不能用成人的“规矩”去抑制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个框子,框死了他们。回想过去,我们教师可谓用苦良心,常担心学生不会而全盘“告诉”,却忘记了过程的引导,我们面面俱到的讲解,却收效甚微,有的还适得其反,让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语文课上,我们老师要放心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吧!。
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学习的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得最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就一定能逐步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间,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让学生不仅获得语言能力上的长进,而且获得美好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最终获得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