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认识
【作者】 尹祥丽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共乐初中
【摘要】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能动性。教师要想在课堂教育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充分准备,从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出发,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技能的提高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不断的实践才能实现的。这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本文就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谈几点认识。【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理应成为每个初中英语教师探索研究的重点。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呢?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1、创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沟通理解,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对等指的是学识的不对等,但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以人为本,分层教学。以人为本,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而且由于各自的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其英语学习情况必然也千差万别。因此,为了使英语教学适应于学生的不同情况,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实行分层教学,给每一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时间,促使有差异的学生普遍发展。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和评价分层等。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策略,支持和鼓励学生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感受成功的欢乐和自豪,从而促进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没有自由的学生,在教学中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的,是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知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突出精讲巧练,不搞“满堂灌”,从课堂的主角位置退下来,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要把知识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带读单词、领读课文;让学生批改作业,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
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的重要保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把学习分为二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和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有趣的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构建知识。
1、在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的态度可以左右课堂的气氛,课堂气氛又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如果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对教师就会更尊重,也更易接受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和蔼可亲的。当学生处于班集体中,感受到课堂上轻松、愉快、亲切的气氛时,常常会激发出积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显示出思维清晰、反应敏捷,独立思考、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更为自然快捷有效;即便遇到困难也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充分展示其学习主动性与主体性。
2、采取形式多样的直观教具,精心创设的各种真实有趣的学习情景。实验表明,人的感官越接近实物的原状,接收信号所花的时间就越少,信息传输的速度也就越快,这种表象信号越容易被人接受。这种心理学的感官原理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即为直观教学。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不仅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官印象,诱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同时还能使他们对事物很快形成正确的概念,以便牢固掌握。实物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具,笔者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利用那些易于得到、便于携带的实物、图片以及教室内的人和物,密切结合教材内容巧设情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形成概念与构建知识,这也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3、运用语言描绘情景,运用动作表示情景。运用语言描绘情景,运用动作表示情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语言学习者必须主动“练”,只有主动多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英语课堂中,“练”的最好形式就是“交际”。笔者尝试着在班上开展如下一些活动。比如:1)创设情景,开展英语游戏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既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也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学生可以放松大胆地展示自我,成为作学习的主体;2)创设情景,角色表演,狠抓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由学生组织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都是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尤其是分角色朗读,可以极大限度调动学生们说英语的热情,同时在投入的表演时学生也会更深地领会对话或课文的旨意。
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判观点、意见或语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2、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合作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则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加强。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l have.”“ No, l haven’t.”,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极富生活气息的回答。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有利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新形势下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作为英语教师,要一切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他们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莉娟;;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周刊;2011年12期
[3]刘娜;;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报刊阅读方法集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4期
[4]顾新娟;;浅议初中阶段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2年06期
EN�C1/h2��n style='font-family: 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期[2]洪永山:《构建生活的课堂》,《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3]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