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数学课堂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
【作者】 黎 强
【机构】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
时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运行。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二、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钱学森有一次在接受温家宝总理的探望时曾说,中国缺乏创新型的人才,究其原因,是缺乏创新的教育,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并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数学素质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三、数学学科中创新教育氛围的营造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四、数学创新教育的培养与开展
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4、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陈规,不能说把知识教会他们就可以了,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数学领域中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要让他们掌握数学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而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的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