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 石静慧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贵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化学创造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先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教师再也不能充当“传道、授业、解感”的教书匠和传声筒,而要成为导演和教练,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构思“催化”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求知,自觉地实践,形成能力,有效地发展素质。在我从事初中化学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尝试,我觉得下列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创设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化学是初三的新课,学生开始接触化学课抱有极大的热情、好奇心和神秘感,这对学好化学这门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无疑是有益的。人们都知道好奇心是人认识未知领域的好向导,抓着这一契机,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学生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家中生煤火的经过和出现火灾时灭火方法的实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做?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讨论。老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酒精灯、小石块、木条、分别蘸有酒精和水的棉球、两支蜡烛,大烧杯、火柴、镊子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经过大家交流、讨论、分析、比较、归纳,学生自己发现:物质燃烧首先要具有可燃性,可燃物的燃烧要与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正是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的论证使学生明确认识到上述条件不足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这正是灭火的条件。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就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能动的思索和分析迎刃而解了。

  二、精心设问——激活创新意识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对客观事实质疑,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他们不一定能在学习中提出可研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巧妙构思、精心设问,会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勇于创新。例如:在讲CO的还原性时,我首先根据学生掌握的H2的还原性和实验操作的技能,用设置问题的方法用已具备的能力来解决新问题:设疑l、用H2还原CuO的实验操作可否用于CO还原CuO?为什么?2、实验装置可否通用?若不行需要做哪些改进?3、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起什么作用?尾气如何处理?4、如何正确鉴别同样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的H2CO?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学生在自己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既弄清了CO的特性——还原性,又巩固了已知的H2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发现了H2CO性质的差异,从而正确地找到了鉴别H2CO的方法;同时还发现了澄清石灰水的双重作用:验证生成的CO2和除去CO2气体。并让学生根据CO的性质设计出多种除去尾气CO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用于实验。再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更好地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铁与铜,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金属你想知道些什么?请大家在遵守实验规则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铁与铜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这样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来组织教学,能使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并能准确地掌握知识、开拓视野。让学生分工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并填写实验报告。

  三、利用化学实验开发学生思维

  化学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亲手操作,亲自验证,即要有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参与时间,让学生当主角。例如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将以往的教师做学生看,改为学生自己做,其他学生观察评论,教师指导讲评。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交流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多种方案进行实验,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失败,要在肯定其探索精神的同时具体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在纠正缺点,弥补不足的过程中就已经使自己的能力得以优化:例如,在“酸、碱、盐”的复习课上,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的常用药品,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了解常见的酸[HCLH2S04],碱[Ca(OH)2NaOH],盐[NaCLNa2C03CuS04]的鉴别方法。同学们积极响应,开始分组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亲自实践,同学们不仅学会了鉴别这几种物质,而且加深了对酸碱盐性质的理解,并了解到了不同的酸、碱、盐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白了鉴别物质的途径有多种:如观察颜色、选择试剂及指示剂、通过一步或分步鉴别等。并归纳出了物质鉴别的方法:根据物质的特性→选择试剂→根据现象→判断物质。这样便使学生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步步深入,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四、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人脑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是创造性活动的核心因素,它由逻辑思维因素和非逻辑思维因素组成。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及活动课教学活动中,也应经常注意对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如下面这个习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较典型的例子。有甲、乙两相邻的工厂,排放的污水经初步处理后只含有Ag+Ba2+Fe3+Na+Cl-S042-N03-OH-中各不相同的4种离子,若单独排放仍会造成环境污染,如按适当比例混合排放,则污染程度大为降低。现又测得甲厂的污水PH>7,试推断:(1)甲厂污水中含有的4种离子可能是。(2)乙厂污水中含有的离子可能是。

  五、加强培养学生的化学创造能力

  化学创造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成果的能力,是一般的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l、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应从培养创造意识开始,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同时要培养学生创造的自信心,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识,优化创造品质。2、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多让学生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比如开展小论文,小实验、小制作以及各种社会问题调查等课外活动。3、鼓励学生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因为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知识及其结构为根据的。著名的美国认识心理学家西蒙强调:“无论物理直觉还是化学直觉,都是以广泛细致的物理、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直觉”。4,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习惯,当然,猜想以后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做出证实,即使学生猜错了或不完全对时,教师只能加以引导、鼓励,绝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法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培训学生的刨造能力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注意以上几个环节外,还不可忽视适宜的环境、创造性人格以及和谐、协调、配合默契的群体对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