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传统伦理道德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姜远英 王 斌
【机构】 山东省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初级中学
【摘要】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伦理道德;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优秀的东方传统道德为根基,扎实有效地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建议加强中小学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伦理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的教育与国外教育区分的重要标志。那么道德转型时代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育人功能呢?
一、在汉字学习中渗透
伦理道德教育渗透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中国的语言文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其本身也渗透着伦理道德的内容,所以历来的语言文字教学都渗透着伦理道德教。
例如,在学习“人”这个字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就可以从造字法、意义上强调为人处世:1、一撇代表好人,一捺代表坏人。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人做了好事,老天爷让他多活几年,所以,那一撇要长一些;坏人做了坏事,就该短命,所以那一捺就短多了。2、一撇代表人的意志,一捺则像个支撑架,好比把人的意志支撑着。3、一撇乃是好事多做,一捺自然是坏事少做。你们看,撇永远压着捺,意思是正义永远压着邪恶。4、一撇代表成功,一捺代表失败。你们想想,如果你希望成功,就得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信心为哨兵。相反,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5、一撇一捺分别代表人的躯体和精神,精神支撑着躯体。假如人没有了精神,还能成其为人吗?6、我觉得,一撇代表人的缺点,一捺代表人的优点。没有缺点不是人,没有优点也不成其为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要力求完美,应该有一种追求精神……
二、在文本研习中熏陶
新课程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编发了不少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古今美文。这类美文在为我们提供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为人处世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伦理道德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至孝名篇《陈情表》这篇表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就是因为它字里行间闪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最宝贵的美德之一“孝”。李密从小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待刘十分孝顺。所以《晋书孝友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瑾闻”。他身体力行做到了孝,所以他的文章中每一个字都发自肺腑,情深理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通过李密的孝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孝的教育。
李密在《陈情表》中就陈述了这两个方面。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许多仁人志士都是取“忠”而舍“孝”但李密却选择了取“孝”而舍“忠”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也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与我们现代那些为了蝇头小利,蜗角虚名而把老人独自扔下的人行成了极大的反差。
李密的孝是“事孝亲”古人云“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李密的孝不是大办寿宴,也不是死后大办丧事,不是争面子不是喊口号,而是很真实,很具体,很细腻,很体贴。他说“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祖母早年就疾病缠身,连床都下不了,他侍奉祖母守在床头,递汤喂药,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从未离开过祖母,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呢?
我们现代教育大力提倡“科教兴国”可是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极力追求科学文化的传播,思想教育被忽视了,“孝道”教育更是很少提及。试问一个不懂得“孝亲”的人何以能“安家”,何以能“忠国”。
面对现实我们冷静反思,不禁惊呼“天哪,我们在努力跟世界接轨的同时却把老祖宗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丢了!”
三、在问题探讨中参悟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问说》)。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常规武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上的应有功效。
如讲授关汉卿《窦娥冤》时,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联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人民在关剧和杜诗中处于怎样的不同地位?二、怎样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作者个人因素方面看待这种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关剧与杜诗都是为民奔走呼号的绝唱,但杜诗中人民只是同情的对象,而关剧中人民已成为抗争的主要体现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杜甫与关汉卿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杜甫自觉地举着本阶级的意识和以君王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这就决定了人民在其诗歌中只能作为被同情者,到了关汉卿时代,这种意识和观念已发生了变化,汉民族把外族入主中国看作是莫大的耻辱,这一点在当时民族压迫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关剧的揭露能如此大胆和彻底,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原因。通过这样学习,学生既学到了分析作品的知识和方法,也增强了道德修养,提高了评判善恶是非的能力……
总之,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相关语文教育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发挥传统伦理道德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6, 18, 18 .
[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 ]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