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习新课标 尝试新教学——浅议中学音乐鉴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 刘风勇

【机构】 山东省北镇中学

【摘要】音乐鉴赏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联想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而音乐鉴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正是改变鉴赏教学方式、提高鉴赏教学实效的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实践操作如下:①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③给学生充裕的研究时间和学习资料;④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音乐鉴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音乐鉴赏课;教学方法
【正文】 

  所谓音乐课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所要欣赏的音乐素材为研究专题,在开放型的现实情景中,主动探求亲身体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1、音乐鉴赏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1创设情景阶段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适宜的试验环境。因而我们在欣赏之前,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可采用讲述故事、音乐表演、播放录像或其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图画再现情景、扮演角色体会情景、语言描绘情景、音乐渲染情景等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变化。如: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这一作品时教师可先把形体语言配上音乐,讨论归纳这是哪一种艺术形式,自然巧妙地引出今天的授课内容: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欣赏,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自身的感受及现代教学手段的帮助下,视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很快掌握了什么是舞剧音乐。

  1.2提出问题阶段

  当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产生兴趣时,要努力营造敢问、敢说的宽松气氛,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新的问题,从中确立研究主题。如欣赏《祭献之舞》这一作品时,在学生不知道作品标题的情况下进行初听,听完后提出问题:听了这段音乐,你有哪些感受?学生们纷纷回答:不是很悦耳,感到嘈杂、神秘、恐怖,教师接着启发:它表现的是什么场面?学生们很快联想到了战争,死亡……答案很多。但众多的答案,反而引发了他们的兴趣。从而激起了学生研究的欲望,找到了研究的主题。

  1.3实践体验阶段

  音乐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实践而实现的。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问题,体验作品的美感。允许学生到钢琴上摸一摸旋律,弹一下和弦,分小组进行研究,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作品,可能有多种理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则在学生中间穿梭充当服务者的角色。

  1.4表达交流阶段

  在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后,并不意味着研究已经结束,而意味着新的研究内容已经开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音乐创作实践的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的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又有了新的、更深人的研究内容。在不断的研究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培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不自觉地获取大量的音乐知识。     

  1.5评价鼓励阶段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关。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新《标准》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确立了“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评价时,如果是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统一死板的评价手段,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启发学生自由探究、自主学习、自由体验。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多渠道地获取改进音乐教学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2、音乐鉴赏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音乐鉴赏是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音乐形象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遵循以下原则:

  2.1开放性原则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音乐鉴赏的对象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在欣赏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的想象、联想更为自由、更为广阔,让课堂充分开放,让学生的个性的得以发展。如欣赏《二泉映月》这一作品时,先不提及阿炳及作品,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最后真正能和“山水风景画”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几人,多数同学听到的是悲伤、凄凉。事实上,《二泉映月》这个标题属于传统民族器乐曲中的标名性标题,曲名富有诗意,但与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无关,只起区别的作用。在这首作品里,有伤感的叹息,有苦痛的倾诉,有难以排解的愁绪,也有抑制不住的激愤,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果仅仅从标题出发,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也曲解了作品。

  2.2自主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探究性。在教学中,要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体验为主要目的。通过大家的讨论、教师的总结,改变以往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总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接受、模仿的一方,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并从中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美感。

  2.3实践性原则

  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鉴赏都属于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是教师事先设计的,以音乐素材为研究专题,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如:可将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编在一起,像庄重的进行曲,温柔的摇篮曲,活泼轻快的舞曲等,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应该和学生共同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积极表现自我,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研究时间验证问题。

  音乐鉴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学生作为接受、模仿的一方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学到更多的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它给予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吴斌.金亚文.高中音乐基本理念.中国音乐教育.2013.8-11

  [3]祁君.论研究型课程.中国音乐教育.201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