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农村小学生数感的策略
【作者】 朱凤麟
【机构】 广西南宁宾阳县新圩镇三塘学校
【摘要】数感是数学水平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数感要在观察中建立数感和动手操作培养数感、在生活中体验数感、在创设情境中培养数感、在运算中发展数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关键词】观察;动手操作;生活;情境;运算;解决问题;数感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本人曾经碰到学生这样写的作业:“爸爸每分钟走1米”;“一枚硬币长1分米”;“我的体重是30厘米”; “小树高130米”……这样荒诞的结果,令人哭笑不得。无独有偶,很多教师也有过类似经历。感慨之余,本人不得不反思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农村数学教学到底怎么了?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对小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数学水平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放在首要位置,可见其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感呢?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建立数感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如在教学《0的认识》之前,教师布置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实际中哪些地方见过“0”。课堂中,学生说出“公交车车牌上有0”;“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手机上有0”;“我家门牌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数感。
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数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感不是通过传授才能得到培养的,更不能以课件演示代替学生的思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时,本人先组织学生摆出11根小棒,同时让学生思考:怎样摆能很快看出小棒的根数呢?学生马上动手排列,有的2根2根的摆,有的5根5根的摆,还有的能联系学习10时的经验,10根捆成一捆,再把余下的放在旁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后都觉得最后的方法能一下子看出11根,学生初步能感受到“十”的作用。通过继续操作小棒表示十几的数,学生认识到十几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很容易就理解了十几的意义。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数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如平时生活中大家所说的:我家新建了三层楼;我今天得了压岁钱50元,瞧;我家的房子真大呀,130平方!我身高122厘米;我的生日是8月10日;我家住在光明路147号;这本故事书有87页;苹果的价格是8元钱一斤……引导学生发现数感就在身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四、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数感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例如,《平均数》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本人这样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想比较一下同年级的两个班的学习情况,应该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样一来,事关所在班的成绩,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讨论发言。有的说比最高分,有的说比最低分,也有的说比分数总和,还有的说比平均分等等多种方法。经过学生们讨论比较后发现:不论是比最高分、最低分,还是总分,都不够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一般情况,只有比较平均分比较合理。
五、让学生在运算中发展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本人结合所教班级情况出示了一道生活题:“我班有32个同学到上林大龙洞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32÷5=6……2,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6和余2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7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4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三条船上各剩4人;或一条船上乘2个人,另外六条船上各乘5人等多种方案。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逐步发展运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运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运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多种策略,必须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怎样为本校田径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编码,这是个生活实际问题,可以用各种方式编,而不同的编排方案可能在实用性和简捷性上是不同的。如通过号码上就可以分辨出班级,区分出男女生,或很快地知道这一名队员是参加哪一类项目运动等。在编码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与真实生活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荀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农村小学生的数感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动手操作、实际运算等,从小培养农村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他们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 2010年31期 洪兴圣 《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数感》
[2]《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0年06期 强阿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