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邹 云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龙场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我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动机,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造就新人才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只有敢问、会问,学生才能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应的环境。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合环境的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浓,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创设民主氛围,激起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

  学生之所以不敢问,是因为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成他(她)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在传统的课堂上,不乏这样的情景:老师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然后指名回答——不允许自由回答,更不允许插话,学生回答错了可能还会遭到批评。久而久之,连会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怯于举手了,怎么还敢主动提出问题呢?

  陶行知新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营造这一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统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课前我十分注意和学生谈天,一起谈学习,谈动画片等,努力形成一种亲近感,拉近感情的距离;课堂中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后与他们交流学习心得。这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渐渐地会在课堂上敢于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了。

  2.激发提问热情,培养问的兴趣,使学生好问。

  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重视,并认真解答,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不仅能打消学生提问的恐惧,而且能激发起学生再次提问的热情,逐渐培养起问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位学生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有一个学生讥笑他。我请那位讥笑他的学生讲给大家听,结果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似是而非。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来解释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得很激烈,有的列算式,有的摆学具,最后抢着说讨论的结果。学生真正明白了余数如果比除数大,就可以再分一次或几次。我及时表扬了那位大胆提问的学生,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这样平时一点一滴的表扬鼓励,就会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五度”、“六要”原则。所谓五度指:

  1.难度,即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2.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的前后衔接。

  3.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4.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5.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的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准确的判断。

  所谓“六要”指:

  1.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清晰,不要含糊不清,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2.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3.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

  4.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5.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时间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6.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且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便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于问题设置的方式有很多,如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教学过程中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因此,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布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推动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