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扎根田园沃土,拓展科学教学——探究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作者】 李剑君
【机构】 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龙河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程改革,使科学课堂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的道路。它的正常实施对于初中科学学科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农村小学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科学教育会面临好多的困难,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我想浅谈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追求探究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社会的需要出发,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鱼虫为伍,日日与山河草木为伴,生活的内涵不比城里孩子逊色。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
“请每个小组在下星期都带5条蚯蚓来做实验……”话音未落,“呀!”教室里就想起了惊叫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显露出一副奇怪的神情。教师引导学生既然上科学课要把蚯蚓当作实验对象,我们就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害怕心理。老师为了和同学有更接近的起点,拿起预先准备好的一条蚯蚓说:“如果有谁忽然在我的手上放一条蚯蚓,我可能会惊叫一声,但现在是实验课,蚯蚓是我的研究对象。”我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条蚯蚓让它在我手上爬,活生生的事实,让大多数学生开始关注蚯蚓。“蚯蚓是那么可爱,他不求回报,吃的是腐叶,带给大家的是各种植物的繁荣,他不会咬人,哪怕你伤害它,他只是让自己化作两个,你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它呢?”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蚯蚓,认真观察起来。
二、创建开放式教学
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
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下,丰富他们学习的经历,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实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碰撞出师生情感的火花,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深入学生、深入生活,善于发现,精于设计,就能使我们的课堂生机无限,也能使每一个学生获
在学习《蜗牛和蝗虫》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留意观察蜗牛和蝗虫喜欢住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多,它们喜欢吃什么……农村的孩子对于小动物特别喜欢,而且这两种动物对他们来说更是熟悉,上课时学生的兴趣异常浓厚,纷纷动手研究带来的蜗牛和蝗虫,知道了它们的身体分为几部分,通过讨论知道了她们有哪些生活习性,有的还查阅了资料。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的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践中让我们知道了:善于利用身边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同样也很好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对教材中出现的不易操作的实验进行合理性改进,效果也是不错的。比如这样一个例子。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先进行尝试,花了不少的时间,可都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通过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改蜡为密封用的凡士林。准备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四、建设身边的科学乐园
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科学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
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如讲《植物的根》一课时,教材中只涉及到一两种植物的直根、须根,我们就可以带他们到植物园中去看一看,去寻根。同学们制作的有关农作物、蔬菜、还有其他植物的根的标本有20多种。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了解了各种植物,还拓展了视野,学会了探究的方法,掌握了标本制作的技术,了解了植物的形态和种类。在教学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时,我也让学生到学校的花园里踩来一束花,把它放入装有水的矿泉水瓶中,然后在水面上滴入几滴植物油,把瓶口用橡皮泥密封好(因为学校没有合适的橡胶塞,用橡皮泥来代替),做好水位的记号,把它放到向阳处,让学生课后观察,看水面有没有下降。这样合理的利用的身边的材料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学习了《种子》这一课后,许多孩子回家拿来了自己喜欢的种子种在生物园李做发芽的试验。几周以后,有的孩子地里长出了小苗,有个孩子光秃秃的。我们听取了这孩子做试验的过程,帮助他找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他高兴的接受了。几周以后,他也种出了小苗,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五、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在教学《植物怎样传播种子》的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应用动画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示了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孩子们看了资料后,又跑到田野中进行观察,又有了更多的收获。他们觉得太有意思了,同时也理解掌握了知识。在教学三年级的《动物—人类的朋友》这一课时,我利用网络,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动物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欣赏着形形式式的动物,仿佛到了动物园,学生可高兴了。网络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扎根农村这片沃土,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科学课,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学无处不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我们要做好科技理念的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用科学,长大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