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激发习作兴趣“四法”
【作者】 李 丽
【机构】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一、创设情境法
在习作指导中,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习作兴趣、调动起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
比如,我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可爱的小金鱼》这篇观察类习作,不是在习作前大讲习作技巧方法,而是将买回的几条小金鱼用鱼缸装好放在班上,安排学生轮流喂养观察,并且在班上宣布将举行一次以《可爱的小金鱼》为题的习作大赛。这一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习作热情。接着给学生安排一段时间喂养观察,让他们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为具体习作训练奠定基础。创设习作情境的具体方式很多,除具体实物外,还可运用图片、电教媒体、表演等方式设置情境。
二、语言诱导法
不少教师习惯于给学生讲习作之于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想以此来激发习作欲望、调动习作兴趣,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在需要”是产生习作动机、调动习作兴趣的真正根源,而对多数涉世未深、尚未能对生活“深谋远虑”的小学生来说,“未来”是十分遥远渺茫的。因此,习作重要性的教育难以给他们以心理、情感或精神需求上的满足,这样所产生的动力是很有限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激发学生习作动机,调动他们习作兴趣,就得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让他们体验到习作的快乐。教师入情入境的语言诱导就是一种极有效的方法,往往能沟通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创的习作欲望,活跃习作的形成。
比如,我引导学生习作《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进行诱导,效果极佳:“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这么长时间了。这期间,我们朝夕相伴、和睦相处。早晨,我在校门口迎接你们的到来;下午,我在校门口送你们满载而归;球场上有我们忘情的呼喊,课堂上有我们欢快的笑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我们这个集体了,每一张笑脸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地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了一个愿望,而且越来越强烈。可老师又不好意思说出来……”,“说,您说呀!”同学们叫起来。“我非常非常想去同学们的家玩,可我怎么才能寻找到你们的家呢?”正在学生为难之时,老师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不知大家……”还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就热情地打断了教师的话语。我见火候已到,便一挥手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这一习作标题。同学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
三、自主拟题法
习作是“缘情”“言志”之物,真实的习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口”,而不是无病呻吟,为习作而习作、为考试而习作。由于在传统习作指导中往往是教师设定命题,然后学生去写。而命题只有一个,学生却有几十个,有的学生对此命题有感触,有东西可写;有的学生则可能对此命题不感兴趣,讨厌去写。写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习作不能产生需要、缺乏兴趣,就很难写好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诉胸中的积蓄。”如何才能使学生对命题产生真情实感、对习作发生浓厚兴趣呢?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习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命题,写自己有真情实感、饶有兴趣的内容。
比如,教师想训练学生状物绘景的习作能力,就不必给学生框定“春天”还是“秋天”“冬天”,而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写、去倾诉胸中的积蓄,这样学生一定会写出自己有体验、有感悟的物和景来。即使是命题习作,教师在指导时要坚持民主、开放的原则,可提供一系列命题让学生自主选定。让学生“自主拟题习作”,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自流、不加引导。
一般来说,学生“自主拟题”能力的形式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交流习作素材入手,引导学生从自己积累到的习作素材中拟定习作题目,然后组织学生评比,看谁拟定的习作题目新颖有趣,让学生从中初步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并且在平时的习作指导中坚持引领学生自拟题目,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拟题习作的能力。
四、品尝成功法
研究表明,“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是诱发习作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可以说让学生获得奖励、品尝成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催化剂。那么,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获得成功的感受呢?
1、对习作采取评赏性的评改方法
就是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从批评的取向改为欣赏的取向,使评语、评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
比如,对学生的习作评语要具体,有鼓励性、建议性,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又如,对学生平时习作给分,不能用习作的所有“尺子”来衡量,对那些尽管还有某些不足但已基本达到本次训练目标或有鲜明个性创意的习作,都应给高分甚至满分。同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分别对等。对“低”、“中”者应多“寻宝”少“挑刺”,重在使他们看到希望、激发内在动力,切忌一棍子打死;对“高”者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一定要指出不足,以防止骄傲情绪滋生。值得注意的是,讲评习作宜多“纵比”(学生现在跟以前比),少用“横比”(同学跟同学比)。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兴趣、激发潜在习作激情。
2、组织广泛的作品交流活动
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为传播而写的文章。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老师听或拿给伙伴、家长看,还可以张贴在“习作园地”里展览,甚至可以出版作文集,这些都是传播方式。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习作得以广泛地传播交流,这十分有利于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习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