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品社科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 唐家科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大宅科小学
【摘要】【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的中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一、活动是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课程标准》指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其课程形态。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课程内容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所以,实施品德课程,就要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新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和品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同时,人的社会性发展也应当在生活中实现,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沟通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社会知识、社会技能。
二、在互动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生活体验活动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学对象的互动,以达到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理念上的升华,并由此来影响和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教学对象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教师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更要让他们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并在不断的激励、指导和建议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如学习《我家的故事》一课,开始时,老师可先亲切、幽默地向学生介绍起自己的家,然后启发学生照老师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但是有些胆怯的学生可能只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当听众,为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老师可以允许学生在课堂中走动,学生也可以找上课老师和后面听课老师介绍自己的家。整个课堂成为同学和老师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场所,老师与学生像朋友般地交流感情,使师生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使品德在体验中生成。
生生互动。相对与师生互动来说,生生互动在小学品德课—品德养成中更具有广泛性和即时性。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换能使他们在相互生活中,活动中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品德。如教《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时,教师安排了一个生生互动的内容:请四个同学一组,合作写谜面,要求每个四人小组从班里选一位同学,大家分别说说他的特点,由一位同学负责记在心语卡上,当时同学各抒己见、滔滔不绝,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讨论中每个同学都学到了知识,各有收获。
三、活动内容要重视整体性和综合性。
就品德课活动的内在进行机制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性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转化过程,既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物质活动与思想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正确把握思品活动教学的整体性,全面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使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达到理智与情感相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真正实现认识与时间、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在创建绿色校园的活动中,我精心整合有关环保内容,组织开展综合主题活动“宝贵的水”。首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前的一条小河,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小河的现状,讨论小河为什么会变脏的;接着引导学生倾听故事《鱼妈妈的哭诉》,激起学生对动物的同情心;再组织学生做简易的污水处理实验;发动家长节假日带孩子参观污水处理厂、自然水厂等,让学生直接感知到自己是同周围世界息息相关的,水是生命之源,日常社会离不开水,水是有限的,感受到不同环境对人们的活动的影响,知道哪些行为对环境造成危害,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培养他们初步的环保自觉性。
在综合活动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品德的教育,同时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得到了整体性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的一大收获。
四、把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
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有效的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知行才能统一起来。作为一名小学品德老师,我清楚地明白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生不能始终不离开课堂,应步入社会去体验实践,在生活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我们也更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效的活动化教学还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活动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中提升自我道德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使其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老师也该积极反思每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便日后更好的组织学生活动。
总之,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活动、体验、内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的深化,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