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学法指导
【作者】 张永红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为了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适应经济的挑战,党和政府提出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从2003年起以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为总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因此,学习、钻研新课改下的新教材将是广大教师面临的当务之急,只有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充分认识新课改的用意,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思路,这样,便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数学新课改在教学实践中的学法指导谈点个人的看法,以便抛砖引玉。
一、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数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要把握好新教材的几个基本特点
新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新《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的设计和新的方法,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一个“新”字
面向全体,重在发现,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素材,众多的研究性学习,为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突出一个“动”字
动手实践,重探索,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新课改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而新的教材设计正是为学生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蓝本。例如,增加了大量的数学阅读材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许多问题具有可实践操作性,这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探索、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一个“用”字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又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中涉及到的研究性学习——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通过此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自己去探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研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学习心得体会,从而使学生建立起符合个人知识特点的认知水平。
(4)力求一个“活”字
初中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往往是单一的,在解题时,思路打不开,而进入高中,我们根据《大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双基”的同时,更要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力求一体多解、一体多变,强调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解题时注重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三、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此外,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网络,巩固基础知识,注重通解通法,训练基本技能。”这里的知识、技能、方法绝大多数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的,可见听课十分重要,认真听课尤为关键。但有些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基本上是课本上有的,很简单,无须认真去听。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是愚蠢的,殊不知教师所强调的正是学生平时易出错的地方,因此,尽管有些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可以自行解决,但并不见得学生就完全懂了,而教师所讲的大多是通解通法,是基本的解题思路,是规范的解题格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听课时要听得十分认真、十分清楚,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去配合教师讲课,勤于思考,勤做笔记,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3)重视课后习题
学习数学,一定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基础知识掌握不了、基本技能不能形成,更谈不上熟练应用了,因此,平时的课后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应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另外,尽可能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校阅览室读一些杂志、学习报及参考书等,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加大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4)整理错题集,注重错因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历了数不清的测试,总有这样的体会,“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为什么总是这样的呢?事实上学生没有及时去归纳、整理,从而导致每次测试都会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知识不扎实;
(2)基本的解题方法没有掌握;
(3)审题不仔细:条件看错;
(4)计算上的失误;
(5)粗心大意:如选择题知道A却笔误选了B等。
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搞一本错题集,把平时的典型错误集中在一起,认真分析错因,尽量避免往后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5)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对它的灵活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四类: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数学方法相对比较多,大体上有:配方法、换元法、分析法、反证法、结合法、根的判别式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等等。对于每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一些典型例题,通过例题去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数学解题能力才会提高,当然,在加强解题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我们也培养学生在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整体意识、换元意识等等。
(6)克服消极心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灌输学生:学习应积极主动,克服消极心理,特别是初中时数学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强调他们不能急,不能彷徨,更不能放弃。因为高中数学刚开始与初中数学的联系不是很大,同学们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克服消极心理,努力听好每一堂课,并落实相应的练习,及时总结,反思。这样,学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学生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恐惧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定势心理、厌学心理、自卑心理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学生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程体系更新了课程内容、变革了教育理念,强调把传统的注重“双基”教学,转变到基础和创新结合上来。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在具体传授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等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数学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课改,领悟其含义和要求,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提高。这样才能让学校发展,让学生成材,让教师成名,教师的明天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崭新的教学理念与课改成功的保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1-2
[2]王政,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四点认识,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1
[3]吴敬东,2003.6月高考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邱珊珊,浅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数学通讯2004.1
[5]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6]学习新教材,认清新特点,数学教育学报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