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作者】 周树晓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崔家集小学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承受能力。
【关键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正文】 

  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学生发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农村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考试心理压力大。家长教师眼睛只盯着学生的分数。学生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心情极为郁闷,这种现象在毕业班尤为突出。

  2心理承受能力差。勇于面对风险和挫折是人生应有的品质。可由于学生特有的天真和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挫折情绪容易低落,产生悲观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3人际关系不融洽不协调。农村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情绪易波动,缺乏自信心。学生智商高、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耐性,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大动肝火,情绪波动大起大落。

  4、早恋问题的困扰。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5、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夹杂着色情暴力和危险的陷阱。青少年年龄尚小,经不起诱惑,迷恋网络游戏,通宵上网,极易导致心理障碍。

  二、农村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教育者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所以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违章不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模式另辟蹊径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诚然,学生阅历浅,思想幼稚,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此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理解,安慰。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生活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音像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校配合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音像制品,出售烟酒及不合法药品,开放网吧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才能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玉兰;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透析[J];中小学教育;200403

  [2]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看法[J];河南教育;200010期参考资料: 

  [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4]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5]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