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洗尽铅华方呈语文素姿——关于真语文教学的杂感

【作者】 李天虎

【机构】 广东省中山市曹步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朴素无华的事物向来最经得住时间的历练,华丽给人带来的不过是新鲜的感受,短暂的感受过后,往往连痕迹都难以留下。而那些最真实朴素的,却能直击心底,与人的本性形成难以言喻的契合点,从而沉淀在内心。

  很难用什么可靠的文字来总结语文对一个人的影响,从第一次接触语文,从认字、记词、到用一串串的字词组成完整的句子,从拼读到书写,会阅读文章,会鉴赏文学作品……这些在校园里必然经历的学习过程,改变的,不只是个人的知识储备;开启的,不只是个人的智力层次。更为重要的,是语文艺术里有意无意流露出的真善美,它给人带来的,不全然是单纯的感受、体验,而是某种不受个人控制的潜移默化,抑或说能成为一股改变思想的长久力量,这种影响对那些喜欢语文的人来讲更是如此。

  而难以想象,当语文失真,当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华丽的表演,当课堂上出现纷繁的教学形式占用了基本的读写感悟,当语文教师用极其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授课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当教学步骤做到连贯紧凑、课件做得精致丰富而学生只是机械回应时,语文——还存在多少真实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师总能情绪饱满地进行表演,试图以一种昂扬的腔调感染学生,看似充满感情,实则浮华空洞,教师的外在表达与内心真实不一致,反而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语文课堂从表面上看越来越具有活力,教师大肆渲染着浓厚的情感和深蕴的人文关怀,但语文课堂是否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得到怎样的提升?

  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有位老师上《苏州园林》,课堂上花了大半节课给学生欣赏园林美丽的图片和视频,以放映的方式代替了对文本语言的引导解说,学生貌似津津有味地看着图片,对文中描述事物的想象和感悟被图片所带领,无法领悟到课文语言本身的魅力。这样的失败的语文课堂即为“假语文”。总有一些年轻的语文教师,习惯把精力放在如何设置教学导入、情景设置和教学素材上,极少沉下心来关注和研究文本本身,对课文的解读也多是依靠教学参考书籍;教师精心把课堂安排得热热闹闹,但却琐琐碎碎、虚情浮华,有时甚至偏离主题。因此造成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学生越学越累,越来越看不到学习效果。

  语文本身具有生动的魅力,但过多包装的语文如同过度化妆的女人,美感全无,而那些自然素真的容颜反而让人过目不忘。真语文教学的提倡在浮华充斥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珍贵!真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语文是一门通过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学科,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这门学科最根本的方法必然要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学生积累和运用文本语言应该是第一位的。教师无需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应省去不必要的教学手段,以扎实简洁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合理安排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形成形式朴实、内容扎实的课堂。同时,授课语言要干练简洁,有的放矢,准确无误,使用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不要绕弯子,或者用晦涩难懂的字眼,应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吸收。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是依靠声、形、色俱全的教学手段体现出来的,学习语文的过程离不开多读、多写、多背这些基本的活动,学生只有练好这些基本功,其学习才算是有效和成功的。另一方面,现时使用的语文课本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需要进行编排的,教师应该了解每篇课文编排的意图,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把握教学目标,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训练其理解、领会、积累、运用文本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自我的体验感悟。

  对学生来说,学起语文来有兴趣、有收获、有效率是最实际的。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教师显然注重自己教什么和怎么教,常常忽视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样学,这样的过程使教学变得机械而无趣,很多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负担,为了应付考试只能硬着头皮上课。其实语文课堂有着丰富的外延知识,它可以让学生扩展多方面的视野,但这些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吸收,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堂上的训练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激发灵性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情感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经常是随着课堂的推进而发展的。但现实中教师习惯按照预先的设想按部就班,过多的预设安排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认知,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以标准答案否定学生的新鲜想法,而应该鼓励自由表达和奇思异想,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找到自由呼吸的空气,并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为了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为了吸引听课者的眼球,教师不惜设置多余的环节和疑问让听课者去钻,甚至使用偏离目标的教学手段和材料,这样繁琐的教学使鲜活的语言变成枯燥的文字,隽永的思想变成空洞的说教,真挚的情感变成虚伪的附和,语文已然失去它素颜的魅力。语文教学要想跳出“假、大、空”的怪圈,请直面文本,删繁就简,让学生置身于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有效情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从而还原语文教学最朴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