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作者】 管 辅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大街乡嘎基小学
【摘要】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面临诸多困惑: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教学设施不齐备。因此,作为教师,应大胆尝试,采用各种方法诱导学生学习。【关键词】困惑;措施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新教材在编排上选取自然和社会及其它学科中的素材,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索与空间。在数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进行诱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趣、有用。然而,在我地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困惑:一、学生方面:学生年龄小,生活体验有限,认知能力差。因此,在观察教材中的一些画面或感知一些数学知识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二、教学设施方面:我校地处农村,教学设施十分简陋,连起码的教具都残缺不全,更谈不上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条件。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科学地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很值得探究。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项事情兴趣浓厚时,他会投入自己的全部心智,反之,便可能产生敷衍心理,甚至厌倦。所以,我们应注意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以激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学习,为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首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给他们动手的机会。如:低年级的学生正在建立数的概念时,我就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爱写爱画的特点,教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儿童扑克,这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满足了他们玩东西的心理需求,还能真实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个具体形象的数,产生一种新奇感,成就感,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时,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儿童扑克还能帮助他们进行计算。因为如此,学生在玩乐中感受知识,掌握知识,在领悟知识的过程中也体验乐趣。其次,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应精心组织课堂语言,力求生动风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尽可能避免抽象而枯躁的说教,除此而外,在平时的作业和数学活动中,可有意设计一些趣味数学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能训练学生思维。如有这样一道智力题,就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思考:一位小朋友在河边碰到一位老爷爷钓鱼,小朋友问老爷爷钓了多少条?老爷爷说:6条没有头,9条没有尾,8条只有半截身子。让学生想一想老爷爷到底钓了多少条。像这样的题学生思考起来倍觉新鲜,能积极地主动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再次,应给学生适度的表扬,鼓励。有资料表明,积极而适度的表扬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获得成功体验,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在数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优点,并给予及时表扬。
二、引导学生读教材。
新教材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所以,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新教材无论是在例题、引路,还是在作业练习中,都是通过包含有数学问题的生活情景图展示,而这些生活情景图,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有的显得相当陌生,如果学生看不懂教材或抓不住要点,不仅会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很有必要指导学生看懂教材,特别是理解一些生活情景图里包含的数学知识。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单元里,以生动活泼的学生课外活动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遇到的计算问题,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图中课外活动的项目,各项活动参加的人数以及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项活动人数的变化情况。只有帮助学生弄清课本中生活情景图所包含的数学,才能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科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的观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制学具。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教学设施相对匮乏,所以利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教学很不现实,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探究数学知识呢?我认为传统的一些做法仍值得借鉴,那就是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农村虽然贫穷落后,做制作学具的材料却也并不缺乏:苇杆、泥土均可,利用这些材料让学生自制学具,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且能养成他们动手、动脑的习惯。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中领会知识。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节时,由于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对圆柱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在课前就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制作圆柱体。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将各自制作的学具展现出来,先采取“摸一摸”的方法感悟表面积这一要领,再要求学生将各自制作的学具展开,学生很轻易地就弄清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组成的,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底面积乘以2.,从而把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采用这种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精神,而且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避免对公式单纯的枯躁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注重训练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学科,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观察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也需要抽象概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新教材的编排就很注重学生这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材提供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些思维能力的大量素材,然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很容易被我们视为非重点,而不引起重视。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安排的简单的排列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因其无论是在教材中还是在以后的统一测试中,由于所占比例非常小,所以,教师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往往容易忽视本节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这样下去,势必造成学生今后学习的困难,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注重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
五、结合学情实施教学。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都存在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盲目地追求课改实验课、示范课所达到的高度,其实,我认为这种做法欠妥。因为这种做法忽略了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悖于当前课改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如果这样下去,必然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困难而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应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作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推想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点时可能出现的理解上的误区、认知上的偏差以及相关的知识点的遗忘,然后,依据教材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确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抓住核心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六、开展多种数学活动。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除了让学生通过分小棒,分玉米粒等活动让学生弄清平均分的含义外,还在课外活动课、体育课等课堂上进行渗透,让学生将班级同学平均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开展数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