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漫谈

【作者】 张晓林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明村镇明村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调动学习积极性,持续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初中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乃至教师成长的舞台,已引起教师的探索与思考.文章通过提出解决初中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策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
【正文】 

  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是为了交往,而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在互动行为中,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学生的情感、期望与评价,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师生问答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答形式占师生互动形式的绝大部分.教育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考察达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问”是老师们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到师生互动的质量.因此本人认为有效的师生互动策略可以从问题设计策略、控制策略和评估策略这三方面考虑:首先,问题设计策略.问题设计策略指提问阶段教师选择恰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效提问要将要进行的课堂提问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问题,确定提问的目的,选容,尽量使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内容丰富,尽可能避免所有的提问只需一个“是”就可以回答.在问题设计阶段,常用的策略有:简化.教师提问应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词汇,语言简单、清楚,容易理解调节.提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相符的问题.启发思维.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扩充知识,而是通过信息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性问题不可太多,问启发思维的问题,即推理性、开放性、发散性或参考性问题.提挑战性问题.问题应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这类挑战性问题的正确回答,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继续性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不得当、不完整时,教师应继续提问,通过暗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答复;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应在其回答的基础之上进使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能从老师那儿得到更多的输入,也能加大自己的输出更有助于学习.其次,问题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指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提问方式的策略.排序.提问的问题应按由易到难,由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顺序排出层次性.问后提名.提名的方式应是先问问题,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提名,再问问题,因为这样,没提到名的同学有可能不再积极思考.初中数学课堂上能主动问问题的学生为少数,教师随意点名回答问题得到了一半以上同学的认可,他们表明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当被提问者不能回答出问题时,大部分同学希望教师能够给一点启发们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希望教师马上将机会转给其他同学.因此,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问题,将他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并给予提示,帮助被提问者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经过教师的反复提示、诱导,仍不能回答,可将问题转向下一个学生.增加等待时间.提问时,教师应面对所有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讲话,从而集中精力于课堂活动之中.面向全体学生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变换.

  2、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活动策略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成为学习中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以小组合作交流为形式的师生互动存在着低效的现象.本人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准备期——科学构建合作小组

  在日常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同桌双人合作是十分常见的,这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这是小组的“主角”,这种合作也简便易行,但这只是一种最小范围的、随机的小组.有的按座位将前后两排4人或6人自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便扩大了合作交增加了信息量,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合作的能力,但这种合作小组人员组成的随意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分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首先要合理安排小组人数.小组人数一般以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才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发展.其次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小组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争的宽松环境.再者应及时进行组间调整.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教(下转第75页)(上接第76页)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势,了解更多的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最后应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不要盲从.

  (2)合作期——善于把握合作时机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习.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所学选、分类,简单明了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兼顾独立学习能力的些模糊的问题或者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一节课中小组活动的次数不宜多,时间也不宜太长,不能习时间流于走形式,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方式有机结合,让初中数学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

  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师生互动的模式会不断完善和改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互动的理想境界.愿我教育工作者,能在新课改中进一步领悟“互动”的理念,更深一层探索和把握“方式、方法和模式,早日达到理想的互动境界.

  参考文献:

  [1]郑金州.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叶子、庞丽绢.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3]韩荣.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