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生物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作者】 文家艳
【机构】 广西桂林恭城中学
【摘要】 社会学家认为,未来的时代是一个复杂多元、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一个人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然而,人类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全世界有将近13亿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压抑是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一项对几所大城市的在校学生调查显示,有25~35﹪的大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发出“生不如死”的叹息。据专家预测,由于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抑郁症及自杀产生的损失,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我国约有2600万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抑郁症将成为影响人类寿命的第二大疾病。性格决定人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这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是何等重要!当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相对于其它学科,生物学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挖掘生物新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扫清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心理障碍,是我们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词】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1、正确认识,悦纳自我
产生心理问题的症结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心理不健康者,一方面对自己评头品足,横挑鼻子竖挑眼,特别在意自己的某些相貌特征,自惭形秽,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另一方面他们过于敏感,把别人的评价看成高于一切,过分地夸大自己的缺点。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自卑心理,学会接受自我,悦纳自我。
例如,在讲到“基因的表达”时,我说:“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相貌都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双眼皮和单眼皮,哪个好看?双眼皮。那么控制双眼皮的基因比控制单眼皮的基因要好吗?只要不是致病基因,就没有优劣之分。是的,只要是正常的人,相貌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表明,任意挑选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个体,其基因序列差异不到0.1﹪。但正是这极少数基因上的序列差异,才是形成了地形上千差万别的芸芸众生。在这茫茫人海中,我们拥有他人没有的遗传信息和相貌特征。“前不见古有,后不见来者”,你就是你,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有。即使将来生物工程能“克隆”出另一个你,那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你”自己,只能是形像而神不像。因为时间不能倒流,他不可能回到你生活过的从前,也无法取代你去经历你做过的事,所以说你是世界上绝对独一无二的。
讲到此,学生明白了,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惜自己,虽然我们不能选择相貌,但可以展现笑容;我们不能决定生死,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能决定生命的宽度,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又如,在讲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时,我列举了一位菲律宾的侏儒症患者,名叫皮罗爱,每次大会发言时他连讲台都够不着,必须站在凳子上,面对无数的嘲讽、挖苦,他一笑置之,他很自豪地写了一篇文章?我愿生生世世是侏儒?。他说:“未经我的允许,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使我变得卑贱”。自信和才能使他赢得了国人尊敬和信赖,被任命为菲律宾的外交部长。学生们听后,深受启发。是的,身体的侏儒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自轻自贱,以及心灵的侏儒和弱小。
2、搭建平台,展示自我
我校一位曾自杀未遂的学生跟我谈心时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人,活着没有意思,我死后要让我身边的人后悔一辈子,让他们体味到失去我后的感觉,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我。”这就是说他自杀的症结就是在于其表现欲没有得到满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过:“满足人的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说明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如果让一个心理、生理、人格尚未成熟和孩子老是处在失败的阴影中,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他们将很难感受到生活的阳光。而成功教育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念,在此基础上,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提到强化,从而形成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创设条件,搭建平台,如果通过讨论、答辩、制作、课题的研究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现,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无性生殖”时,我这样设问:“水稻由芽长成新个体,以及利用带芽的马铃薯块茎进行繁殖,它们各属什么生殖方式?”有的学生认为是有性生殖,有的学生认为前者是有性发育,后者是出芽生殖。而我却故意说:“水稻和马铃薯都是通过出芽,由“芽”发育成新个体的,这不是出芽生殖吗?”学生不甘示弱地同我争辩。待问题弄清楚后再顺水推舟承认错误,并表扬了学生,受到表扬的学生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使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感染,其结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抬起头来。”从而让学生获得“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
3、砥砺意志,战胜自我
当前,有的学生成功心切,稍遇挫折,就怨天尤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仅仅因为一次不当的玩笑、口角或批评等,就耿耿于怀,难以排解,心灰意冷,走向极端,发生自杀等悲剧事件。尤其令人震惊和关注的是,全国每2分钟就有一人自杀,每年有300万人自杀未遂,28万人自杀死亡,而自杀者大部分是15岁—30岁的表少年。可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和、的耐挫折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物进化充分说明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三叶虫到猿人,到最后终于直立起来,成了傲视一切的万物之灵——人类,这里不知经历了多少的生存斗争,而优胜劣汰产生物进化永恒不变的规律。
结合“生物进化”这一内容,我放映了南美雕鹰的成长过程的录像片。南美雕鹰有“飞行之王”的称号,为了锻炼幼鹰飞翔,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它们的训练,不仅如此,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还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能忍着剧痛不停地展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就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长大的雕鹰那2米多长的翅膀已面为累赘,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落下来,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学生们被震撼了,我借机问学生:“母鹰这种行为到底是种内斗争还是种内互助?”一位学生诗意般总结道:“母鹰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这是典型的种内互助行为,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顺势总结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送美丽的蓝天,也拥有一双为拥抱蓝天而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人生坎坷多,成长磨难多,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常会被折断,也同样常常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必须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这样才能永不坠落地飞翔。正如美国人阿里,这个从贫民窟中走出的拳王在他的《再战一回合》书中所写的那样:“再战一回合!当你双脚站立不稳,马上就要跌倒的时候,再战一回合!当你筋疲力尽,无法抬起双臂防御对手进攻时,再战一回合!有时你被打得鼻青脸肿,无力再战,甚至希望对手干脆猛击一拳将你打昏过去时,此时昆刻——再战一回合!记住,一个常常‘再战一回合’的人是不会被人打垮的。”
4、服务社会,奉献自我
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只要孩子读书,不惜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个人的得失。有的离家出走,问他为什么离家,他说在家没意思,想出去看看。这正是一部分学生的心态,感到生活无味,又耐不住青春期的寂寞,他们或厌学逃学,或沉湎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或打架斗殴,无所事事,虚度年华。他们感知不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这是因为他们还把自己当成社会的局外人,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在生物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只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他们对社会既要有所索取,更要有所奉献。这正如一个生物体,组成生物体的各个细胞既要为获得养料而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来完成生物体的吸收、运输、合成、分解等各项生命活动。如果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整个生物体。生物群体何尝不是如此,如蜜蜂的一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确,觅食、保卫、清扫、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干得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生物一方面具有适应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另理方面还有适应的相对性,如果把“鱼”和“鸟”调换,行吗?人活着,不能只讲个人的绝对自由,我们要对国家、家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表少年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去仇视社会,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主动地调整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例子还有很多。总而言之,我们要因势利导,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教育有机融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必能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学法.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