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跃武
【机构】 云南省镇雄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知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强调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并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根据近年语文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对学生语感能力进行培养。
一、运用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当讲到感知描写和比喻夸张性的语言时,要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在脑子里呈像,就必须运用联想和想像。
激发想像创意。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语言文字有了直觉思维,形成了表层意义上的语感,但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想像而创造意境,形成感性和理性相通融的悟性,从而进入认知的境界。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必须在想像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的画面:“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景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显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景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
引导联想生发。读书要有所得,并且要学以致用,联想生发是很重要的。这是一项较高层次的语感训练,要求学生捕捉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加以延伸,产生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此物到彼物、由现在到将来的构想。变他人的语感为自己的语感,甚至创新出新。
二、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
凭直觉感知语言文字是不能产生语感的。郭沫若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利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锐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必须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对于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不能浮于表面,而要精细、深入,养成品味辩析的好习惯。这就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两处用到“狼狈”的意义都不同,一处是“神色狼狈”这个“狼狈”表示“尴尬”或“受窘”;另一处是“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个“狼狈”表示“困苦”。这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第二要注意选用不同的词语来描写同一事物的情况。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三、加强学生语感分析训练,使学生获得强烈语感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
首先要认真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从这个角度说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应当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是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起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其次是掌握好整体感知。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怎样整体感知呢,笔者认为: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细细品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开头一句就给我们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结尾一句不仅响应开头,而且点明了散文的主旨,强化了中心;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是整体感知必不可少的途径。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事故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的,以下一连串写到笑。特别是两次写到“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这样写用意何在呢?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的地步,小说里并没有点明,可是我们从这一点想开去,就会明白:这无非是要(下转第84页)(上接第85页)我们从“笑声”中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以及人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四、增强学生语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在教学中必须强化诵读吟咏,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意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诵读吟咏的教学方式较多,包括: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像,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判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听与说、读与说有机地结合,进行多感官的语言刺激。听可以将知识的信息输入大脑的神经中枢,读可以将语言的信息进入大脑,说是对前面几种形式的反馈。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才会达到多种感官刺激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而且有利于更好的转变语文教学的理念,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