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之我见

【作者】 霍秀英

【机构】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标准》中,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的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初中生物课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教育得当,也是十分有效的。

  通过使用新教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如下感悟: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环境保护教育。在七年级上册中,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在七年级下册中,有《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中的影响》、《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在八年级上册中,有《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在八年级下册中有《人口增长与计划生物》、《关注农村环境》、《关注城市环境》等内容。这些内容都直接与环境保护有关,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现有的材料,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环境保护教育。

  【案例一】

  今天我所上的内容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因为有了前面许多课的知识积累,我决定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而是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活动:尽可能多地写出植物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并时间为10分钟。经过十分钟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植物与日常生活有哪些关系?写得最多同学写了多少种?写得最有创意的有哪些内容?然后,我请了部分学生将所写的内容宣读给大家听。宣读完毕后,同学们发现,写得最多的同学写了有60种之多,并且发现植物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我们的所有生活根本离不开它们。同学们写得最有创意的内容是:毒气——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可以作为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指示植物);冰激凌——褐藻(褐藻提取的褐藻胶可以添加在冰激凌中,使冰激凌的口感更好);煤——树蕨(古代的大型蕨类植物死亡后埋在地下多年后形成了煤)等等。因为学生非常的踊跃,所以我并没能按计划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但是,我发现,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索,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因此,保护它们也是理所当然的,无须多费口舌。同时,我也发现,学生有时想的比我们更有创意,所谓教学相长,应该就是这样。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有关环保的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环境保护教育。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上课前应进行充分的设计,避免枯燥的说教,应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想,从而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间接的环境保护教育。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章节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环保教育,但是,如果教师们处理得当,也能将这些章节变成很好的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案例二】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一个章节《我国的动物资源》之前,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收集我国的各种保护动物图片和资料,并在课上进行交流。说实话,对于学生能不能自觉的去完成这项作业,我心里并没有底。因为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能不能抽出时间来做生物的课外作业,我并不清楚。因此,我也做了一些准备,心想学生要是没查阅资料,就由我来告诉他们。不过,令我感动的是,大部分的同学都完成了作业,甚至还有许多同学将这些动物的图片和资料彩打了下来,装订成册,非常的漂亮。于是,我请这些同学们上到讲台,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的介绍。我注意到许多同学在展示自己的资料时,都展示了一种动物——白鳍豚的图片。本来,活动在很有序的进行,突然,有一位同学提问:“老师,现在在哪里可以看到真正的白鳍豚?”我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契机到了,于是回答到:“白鳍豚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珍稀淡水豚类,曾广泛地生活在长江流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曾经在长江流域捕获过它们,其中一条被取名为‘淇淇’,非常的有名,同学们刚才所查的有关白鳍豚的图片,就是它的。不过,在最近组织的一次非常大规模的在长江流域搜寻白鳍豚的活动中,我们并没能找到白鳍豚的踪影,这令我们非常遗憾。你们认为让白鳍豚消失的可能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基本上认为这和环境污染、生存空间变小、人类捕捞等原因有关。接着,我再提问:“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在其他动物上发生?”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热烈的讨论,不过最终都落到了同一方面——保护环境。这节课本来意图是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信息,却因为一位同学的提问而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所以,抓住契机,环保教育随时都可以进行。

  【案例三】

  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是在进行《现代生物技术》这一章节教学中必学的两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个章节中,书中介绍了许多关于这两种技术的好处,许多学生也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两种技术有所了解。因此,这节课我并没把教学重点放在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而是想引导学生通过另外一种视角审视这些现代技术。在对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后,我在电视屏幕上展示了一组由于现代生物技术而生成的生物的图片:多倍体草莓、太空青椒、彩色玉米、超级大白鼠、转基因发光鱼、转基因无毛鸡、克隆羊多莉、克隆并转基因的发光猪……。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快速展播,同学们不由地感叹现代技术的强大力量,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好处,注意力也自然而然地集中起来。这时,我开始播放另外一组图片:鼠背上的耳朵、艺术家们想象的人造子宫、由电脑合成的具有鼠耳、人头、狗身、鸡脚的奇怪生物……最后,我在电视屏幕上给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并提出问题:现代技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是,同学们不再只关注现代技术的优点了,开始从另外的角度审视现代技术,有的同学提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同学提出可隆人的伦理问题,还有同学甚至提到了定制婴儿的问题……。虽然,初中学生并不能引经据典,用多么深刻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我相信,他们是真的在用心思考了,而这正是最好的环保教育。

  因此,在初中生物课中,我们没有必要为进行环保教育而进行环保教育,环保教育也不是单纯的说教。只要教师们用心去思考,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其实,环保教育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