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李荣明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小桥中学
【摘要】目前,我们中学语文课堂里,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究其原因,不外几个问题,如对教学目标的挖掘不够深入,忽视了整体阅读,不重视阅读技能训练,缺乏语言的熏陶与感染等。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思考。【关键词】挖掘;整体阅读;阅读技能训练;语言的熏陶与感染
目前,我们中学语文课堂里,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究其原因,不外几个问题,如对教学目标的挖掘不够深入,忽视了整体阅读,缺乏语言的熏陶与感染,不重视语言训练等。如何提高语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思考。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挖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目标也是开发教学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灵活选择教法,进行科学调控和评价的依据。目前的课标语文教材流行话题组元,虽便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但也不可避免的给文体目标的确立带来了一些不便。一篇课文可供选择的教学点可能达1000个之多,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务必找准侧重点,选好主攻目标。如《口技》可作为文言文来学,积累文言字词形成文言语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也可作为散文来学,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取那个角度由它所在的阶段性目标及单元的组元方向来确定。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单位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所有含有的教学价值的信息,甚至对许多重要的价值,也只能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要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知道价值等。比如我们教《过秦论》,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弄懂秦亡的原因,而是文章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气势;教《岳阳楼记》不只是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行文起承转合的结构艺术,就是前一个目标也应该在文章语言的品评推敲中自然达成。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思维方法千差万别,需要也各不相同。教师要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出具有较大包容性的教学目标。像“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用你喜欢的方式……”“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等话语方式就能较大程度的包容学生的不同需要。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二、注重整体阅读
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许多弊病,比如,学生初读文本的时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之后,罗列一大堆问题,显然,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思维活动。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典范性,蕴籍丰富,不是粗略看一遍就能把文本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语、思想感情全部读出来的。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很多教师以“速读课文”为托词,减少了学生感知文本的时间,学生匆匆浏览课文,甚至还没有浏览完课文就进行对话,教师只考虑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活动,从而忽视了整体阅读,出现虚假对话,这样的阅读教学很难产生有效的阅读效果。
整体阅读是在阅读中遵循认知规律,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解读文本。整体阅读首先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获得总的印象;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理清文本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把握其中字词句的意义,以及它们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作用;最后再把各个片段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并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如果对文本不做整体阅读,割裂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就很难挖掘文本的意义。如《胡同文化》是一篇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作者街互通阐述北京市民的生活。但由于学生阅历有限,理解文中感情复杂蕴籍丰富的句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应该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先写北京胡同,再写北京历史文化,最后谈文化的衰败。理清文章的思路,使学生获得整体感受,是生成阅读价值的前提。忽视了整体阅读的教学,不关注主体心灵的学习需求,极易泯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阅读教学的大忌,必须给以高度重视。
三、注重阅读技能的训练
朱自清在《文心·序》里说:“只注重思想而忽视训练,所获得的思想是浮光掠影。因为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自己的原有词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要“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将“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和“开发创造潜能”两方面统一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张志公先生也曾提议“把语文训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加以研究。”综观那些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实效的教学方法,就会发现一个基本规律,即都十分注重技能的训练。比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四篇八步读书法”,潘凤湘的“教读法”,宁鸿彬的“精讲精练教学法”等等,都是成功的范例。那么,什么是训练?训练,是训与练的结合。训者,教导、教诲也;练者,练习、多次操练之义也。训者为师,练的是学生。训练,便是师之训,生之练的有机结合。对教师而言,就是指导性讲授法与组织学生练习法的有机结合,是教授法与学习法的结合。不就方式方法做具体讲解指导而让学生自己去练,绝对不是训练;如果只作讲授而不组织学生当堂多次操练,也不是真训练。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抓住了读写听说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阅读技能训练,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的阅读活动,并逐步让学生掌握规范的高效的阅读活动方式方法和策略,形成阅读技能,在通过反复地实践(练习)阅读技能,逐步内化积淀为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如《天净沙·秋思》,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技能训练,掌握通过诗歌的意向与意境来把握诗歌主旨的鉴赏方法,学生在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迁移阅读训练,经过训练强化此项阅读技能,最后内化为一种能力。
四、注重语言的熏陶与感染
多少年来,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受制于中考的压力,过度注意了课堂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忘记了语文课本身的语言熏陶和语言感染的功能。语文课也成了诸多课程中最生涩、枯燥、无味的课程之一,在学生中难有好的印象,一直受到教育界内外的口诛笔伐。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魅力的缺失。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功利驱使。初中学生不同于高中学生,他们的语言储备、语辞能力,包括思维品质还不足以理解意义过分深邃繁杂的书面语言,教师总是力求自己以最浅白、简洁的语言将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达到所谓的最经济、最高效的目的。久而久之,不是自己的语言影响了学生,而是学生的固有语言水平影响了自己,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日益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大大弱化了课堂语言所应该具有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课堂语言的“魅力”体现在教师的内功储备。让自己的表达充满感染力,这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的前提。而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先天不足和不注重不断自我更新,也是课堂语言之源枯竭的重要原因。陈钟樑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要把这种美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陶醉于祖国语言的优美,感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产生亲近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厚的古文底子,“唐诗”、“宋词”、“汉文章”都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灿烂的瑰宝。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要善于,也必须从我国古典诗文中汲取前人的语言精华,多吸收、多储存,底蕴丰足,教学时才能根据需要信手拈来,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外化成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大放光华,从而对学生形成感染与默化的功效。
实施新课程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人人都以空前的热情参与到课改实践中,可以说当前的课改是轰轰烈烈,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时,我们又不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或疑虑。笔者真诚希望通过此文与各位同仁进行广泛地交流、探讨,为实施新课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