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导学案为基础打造高中地理的少教多学
【作者】 姚光进
【机构】 贵州省罗甸县边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在我们的传统的课堂当中,教师以讲解为主,一个问题的抛出,学生思考的时间甚少。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时间太宝贵,还不如自己讲,让他们来回答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这样教师就活生生的剥夺了学生学习思考,学会独立的机会,到后来就直接就等着老师讲答案。就像现在小孩,他们在小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觉得好奇,比如他们喜欢玩沙子,玩水等,可是现在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就看到家长们的制止,结果呢?他们的空间能力,想象的能力在不断的下降,他们的体质也在不断在下降。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对待学生其实也是类似。而学生的能力就在教师的包办的过程中在不段下降。那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呢。
在《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一文中,曾深刻地批判害人的旧教育制度。其中谈到:“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学生。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学生,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重温伟人的教育思想,联系我们当下的教育,确实感到无比的惭愧。其实从毛主席这篇文章中也可以找到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导学案
那首先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它综合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将一个个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那导学案有哪些作用呢?
1、“导学案”的设置可以使学生的预习具有目的性
“导学案”是地理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设计的针对学生的主要的内容。“导学案”会在新课之前一两天给学生,这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而且不能只是随意的看一下就可以的,要求学生要尽可能的去完成“导学案”中的每一个内容。使得学习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并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听课,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大气环流的过程中,教师也知道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可是如果学生不对课本进行预习或者预习不够深入,仅限于走马观花的话。就很难了解自己到底对于这一知识点哪里不明白不是很清楚,这样学生去听课就很难在这一知识点中得到突破,很多还是一团糨糊。而导学案就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去思考,如果不会,这样带着问题去交流会更有成效。
2、“导学案”的使用让课堂“动”起来
课堂的“导学案”是人手一份,每位学生在新授内容之前对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主要侧重于“动”,这个“动”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滔滔不绝,而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展示,每一个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其它成员思考这组成员展示的结果,看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可以提出予以讨论,教师再给出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于基础性的简单易懂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异议的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重难点则要精讲,先学生讲,讨论。教师对于学案在之前已经是有了一定了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决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中就以实验的方式来突破热力环流这个难点的,让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过程一目了然。
3、“导学案”的实施可以较好的保障学习的效率并能够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而“导学案”的实施,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达成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得到及时的补救。“导学案”在课前老师是要检查批改的,只有认真批改,就能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存在问题。从而使得教师对于课堂会有一定的预设性,并且能够有目地性的去考虑如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而且为教师的重点讲解做好打好基础。更好的发挥教师引路人的作用,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以教材为蓝本,拓展教材的深度、广度、梯度与角度
导学案的设计是以教材为基础的,但是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该变以前的以教材为中心来学教材为以学生为中心来学教材,要为我所用。深度是指教师应该对照课标,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的体系,找准重难点,易错点,知识的结合点等,并探寻出知识的方法与规律,挖掘出知识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情感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加工,把教材中深奥,生涩的东西以更通俗易懂的案例,实践或其它的形式呈现出来。广度指教材内容设计的范围和领域。要求教师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开放性的课堂,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就要走向“研究型设计”。梯度即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问题情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实现分层教学。角度它更多的体现的是创新,它要求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教材,分析教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
设计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教师设计导学案的第一大任务,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只是留于形式,是教案中的一种摆设,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和测量。例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在海水运动的录像图中辨明海水运动形式,并说出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在填充图上填绘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然后呈现三圈环流图,能解释洋流分布的原因等。这为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从这个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它非常的明确,具体,学生可以观察到具体的任务,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学习过程设计模式
导学案的模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它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如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单元巩固课等)可分为问题式设计、专题式设计、知识逻辑式设计和学习步骤式设计等几种形式。但是无论哪一种设计形式都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体现“知识问题化”的特征。
4.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知识问题化的原则
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在课堂上的生成性,那就是要让问题充斥着整个课堂。而导学案就是将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问题层次化,问题的探究性及其问题的情景化。爱因斯坦也曾提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是现在我们身边的孩子好像成了做题的机器。而下课时有时候教师随口问:“同学们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经常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而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就在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没有问题的地方找问题,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批判精神,创造力等。
5.由关注结果的评价到关注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对于结果太过重视,导致学生学习就是为了高考,不断地记笔记,题海战术。披星戴月的苦学,古人讲十年寒窗,而现今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再到研究生,将近二十年的读书生涯,人生的四分之一就在苦中度过,而且这二十年原本是人生中最美好快乐的时光。以导学案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过程的评价,发展性的评价,高考并不是独木桥。条条大道通罗马。让学生在快乐中寻找自我。
参考文献:
[1]张海晨 李炳亭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
[2]文学荣 《“学做导合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