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作者】 尹新江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师150团中学

【摘要】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的手段,创作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欣赏价值的视觉形象艺术。美术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必不可少的知识内容之一。因此,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心理健康;美术教育;美术作用
【正文】

      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的手段,创作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欣赏价值的视觉形象艺术。美术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必不可少的知识内容之一。因此,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无疑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而美术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再加之授课老师的教学手段,则能发挥其不带强制性、功利性的特点,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并且美术教育的开展,比较简单易行,简单到一张纸一支笔或者仅仅是看展览、看画册都可以实施美术教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首先,美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情感带领作用”。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譬如那些色彩灿烂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欣赏者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反之,色彩灰暗的画面却会让人郁闷哀愁。那些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画面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情绪自然被艺术作品所带领,从而改善与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压力,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

  其次,美术表现过程对于表现者来说具有“情感宣泄作用”。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一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圈画一些宣泄的字眼、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有两项:一是训练中小学生的美术技能。二是培养中小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针对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是美术学科最显著的教育功能。

  一个人不论是对作品的欣赏还是对美术语言和技法的掌握,都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领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涵或美术语言和技能的要旨。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的学生来说,对同一形象会有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乃至不同的解释。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和创造性,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通过形象塑造来进行的,这是美术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美术教学。如今的美术教学已从单一的绘画教学发展为绘画、工艺、欣赏三种课业。在绘画写生、工艺制作、命题创作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课上学生所获得的是系统的形式、分析美的法则,以及从作品中感受的精神力量,这对提高创造力非常有益。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能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而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美术表现过程则是个人修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进行艺术表现,而并不是创作出像某大师那样的作品才是艺术表现。因此,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学生可以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和谐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学生的意志力发展还处于不很完善,不很稳定的状态中,这就给美术教育中意志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美术教育可以从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中学是学生在生理心理上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学习内容的加深,智力逐步达到了成人的水平,并且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然而很多学生在意志力上还是有一些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培养。

  (1)对行动盲目的学生,给他们提出阶段性目标,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目的性、自觉性和责任心。

  (2)对优柔寡断、冒险轻率的学生,应在绘画写生中指出问题,培养大胆果断、沉着耐心的品质。

  (3)对自卑感强的学生,应给予鼓励,使用正面诱导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4)对软弱和胆怯的学生,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着重胆量、勇气的培养。

  (5)对缺乏毅力、缺乏恒心的学生,应着重激发其坚韧不拔、顽强拚搏的精神。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担负着对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道”不仅仅是艺道,“业”也不仅仅是艺业,“惑”也不仅仅是对艺的思索与困惑。自古以来,学艺必先修身,美术教育应该充分运用它独特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渠道的教育途径,紧密结合时代,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努力促使学生情商及智商的双重提升,使学生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它如微风细雨,渗透至人的心里、情感等各领域,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