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已知到未知
【作者】 杜春燕
【机构】 河北保定一中
【摘要】【关键词】
该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了,有同事问怎么讲,一同事答:“这篇课文简单,讲讲人物形象特点和人物刻画方法就得了。”这似乎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人文章的惯常处理方法,就此设计一堂课,让学生说说梁启超的形象特点,分析一下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直接、侧面描写等,一堂课也会像模像样。
可我总觉得哪不对劲儿,此文编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第三单元中,此单元有三篇文章,依次为《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而单元前的说明中有这样的文字——“看作者……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记念刘和珍君》中“隐”的情感,我们也许很注意去挖掘,《小狗包弟》中也会有人去思考一点文字背后的情感,难道《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就该以分析人物形象和刻画方法来处理吗?那“隐”的部分呢?
我在课上提了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在写什么,二是怎么写的。让学生自己分析梁启超的人物形象和刻画方法,他们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补充,说得都很精彩,分析总结之后就感觉课堂气氛很轻松,学生们对自己刚才的表现都很满意,这堂课似乎可以结束了。这时我问到:“这篇文章较《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读起来感觉如何?”学生回答:“轻松,易懂。”我紧接着问:“有什么没懂的吗?”这时就有学生指出:“为什么作者对《箜篌引》感触这么深,我觉得这里面有民族情感一类的东西,可我说不清。”接着又有学生站起来:“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到底要写梁启超的哪些方面呢?”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很快,同学们都意识到刚才觉得明朗易懂甚至有点一览无遗之感的文章里有了许多不明白的东西,而且把目光由梁启超转向了作者梁实秋,分析课文时居然忽视了作者内在的情感。
接下来是颇为热烈的讨论,把更多的知识补充进来,如有关《箜篌引》的故事、背景,《桃花扇》中左良玉“高皇帝,在九京……”一段的完整唱词,讨论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热心肠”其实是一颗滚烫的爱国心等。更为可贵的是,关于写作背景,我查了许多资料,都没找到相关的明确记录,一位学生当场翻出他的积累本,上面有一段关于梁实秋的思想以及他对梁启超的情感的介绍,对于理解本文很有帮助,我们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甚为得意,连连感慨:“平时积累果然大有用处。”
下课后,我反思这堂课,以高一学生的阅读能力把握梁启超的形象特点和刻画方法不成问题,如果课堂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等于教师在做让学生把已知的复述一遍的工作。那课堂就是从已知到已知,这样的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我这堂课的前面部分即如此,而后面部分学生由不懂而懂了许多,才真正是有效的,我们是从已知到了未知而再到知。
教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发现未知并进一步找到解决的办法,其实我那一句“有什么没懂的吗”当时只是无心之问,自己也并没抱多大希望,却有了意外收获,这也给了我警醒:有多少时候我的课堂是在从已知到已知,而缺少了这一问呢?真正有效的课堂必须是教师清楚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后有针对性设计的,而绝不是陪着学生从已知到已知,一堂课,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