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终生体育与现代学校体育改革的关系

【作者】 邱卫峰

【机构】 山东省北镇中学

【摘要】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水平的一项战略措施;终身体育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而生的现代理念,两者关系密切: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促进了学校体育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改革
【正文】

      1、终生体育的定义及特点:

  1.1 终身体育定义:

  终身体育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提出终身教育观。70年代,日本在终身教育发展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随后“终身体育”一词便在国际上应运而生。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辈子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学校体育当然要为终身体育服务。每个人在运动能力上存在差异,有遗传因素,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要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总是与长寿联系在一起,长寿又是与幸福联系在一起,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学校体育应充分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提高在校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其含义: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一生中学习与参与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1.2 终身体育的特点:

  1.2.l 自觉性。国家把终身体育的教育作为小学、中学、大学各年龄阶段的体育教育目标,使得各级各类学校按照这一目标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使学生走出校门后,仍自觉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活动。也就是说,由于受到终身体育的教育和影响,人们为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已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主动和自觉地去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健身活动。

  1.2.2 经常性。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群众的劳动工作时间已从六日制改为了五日制,国家公众假也比以前增多,人们自己支配的休闲时间随之增多,人们在参加各种业余学习、充实自己各方面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有时间去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健美,以便有饱满的精神去搞好本职工作。因此,人们经常利用休闲的时间去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健身。

  1.2.3 生活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得到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吃好、穿好、住好等已不是人们所向往的事,人们已开始注意生活的质量。而通过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健康、长寿,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其中一个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个人参加体育锻炼、健身的费用由从前的福利型转向了消费型,参加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的支出已成为家庭和个人支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4 社会性。过去社会体育活动主要是由政府办,而在今天,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人们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体育也开始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政府只负责办一些影响大的国家、省、地市县级的运动会,大量的社会体育活动已由社会各方面去办。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从行政性转向了社会性,社会各方面所办的各种体育活动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互相交往的机会,体育活动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1.2.5 普及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使体育更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健美、长寿,身体的健康就是无价之宝的意识深入人心。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健身的人越来越多,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方式、方法越来越多样化。

  1.2.6 科学性。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要讲科学。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国家有关部门征集了各式各样的体育锻炼健身方法,经过科学的整理,向全社会推出了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健身的项目、方法,而人民群众自创、自编、自练的体育锻炼和健身项目、方法就更加多了。因此,人民群众在进行各式各样的体育锻炼、健身活动中,一定要讲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体健身的目的,否则,物极必反。

  2、学校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2.1 体育课程应集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于一体。科学性是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的突出表现;实效性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打好全面的基础;趣味性是指体育教师要重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教材和知识与锻炼价值,充分体验运动锻炼的乐趣,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尝试。

  2.2 体育课程应综合化、多样化。体育课程内容是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的,为此体育课程内容要综合多样。运动教材、锻炼素材不可能永恒不变,因此教学要全面,不能偏向某些项目,在具体的一节体育课上,其内容安排既要有技术教学,又要有锻炼内容,项目多样生动。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3 体育课程弹性化。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学校体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一种观念,就是发展个性,坚持体育课程内容、方法、教学组织等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发展个人的特点以及潜能,扩大个人自由选择体育的机会。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学校体育课程弹性最大的一个国家,他们在选编教材时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加大教材的选择余地,加强教材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灵活性强,教材选修项目多,自由选择余地大。充分培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好了基础。

  2.4 学校体育课程在形式上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体育课程的形式应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学生的个性、体质、兴趣、爱好有显著的差异,在体育课程的形式上就应该具有多样性,以满足实际需要,为此,应该设有选修课和必修课。必修课保证了体育基本目标与任务的实现,符合全国体育统一纲要;选修课允许个人自由选择体育项目内容,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使其成为发展个性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方面。

  3、从终生体育的角度看学校体育改革: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地指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一个人从出生到25岁左右是从事健康活动最有利、最集中、最有保障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受到的体育教学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正规的、系统的,无论从数量、时间和效果上都为全民体育起到了奠基作用。从终身体育角度来看,学校体育处于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生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应当而且也有可能通过体育课内外结合的办法,打好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3.1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学校体育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形成正确姿势和掌握立、走、跑、跳等基本活动技能,这不仅是学生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人才应具备的身体条件,而且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终身体育的目标是要保持人的终生身心健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终身体育的各个环节增强体质。

  3.2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学校体育大纲中,都曾作为教学任务明确提出,由于对其在终身体育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认识不足,所以不被人们所重视,从体育教育角度看,兴趣与爱好需要导向与引导,而习惯有一个养成的过程,要养成锻炼习惯,没有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也就不可能坚持终身体育,所以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习惯,是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是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因此,在学校期间,应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都要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运动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与运动对自己身体的好处和所取得的增强体质的实效,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坚持终身体育。

  3.3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

  学校体育除了有计划地全面锻炼学生身体,还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以及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由被动到主动,由盲目到自觉,以适应终生体育锻炼的需要。体育知识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向导;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期性需要有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的指导。

  因为在校的学生,处在终身体育的中间年龄段,随之而来的中老年阶段所需要的身体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应该在学校体育系统传授,并经自主地反复实践而掌握,为成年后合理选用运动手段锻炼身体提供条件,以备终身享用。第2期张健等: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3.4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发展体育能力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对体育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并支配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思维反映过程。在我国,由于几千年封建主义教育影响,社会经济不发达,社会对体育的需要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学校体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严重存在,学生处于“要我锻炼”的被动状态,这与缺乏正确的体育意识有关。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坚持自我锻炼的意识,不断提高自我价值的意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当务之急。

  总而言之,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要不断为终生体育做好服务工作,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发展与完善之后才能够实现终生体育。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张健.《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