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古典诗词与神话传说相谐相生拓思维
【作者】 郭 霞
【机构】 山东潍坊寿光中学
【摘要】【关键词】
一、古典诗词的神话色彩
“神话从诞生起就以丰富的内容、乐观的精神、奇特的想象、斑驳的色彩、浪漫的风格哺育着中国的文学,神话更以其不自觉的象征和想象的创造性方式影响了后世文学思维的发展与成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营养。”[1]中国古典诗词魅力四射,也是得益于中国的神话传说。
神话和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神话传说以其丰富大胆、奔放瑰奇的想像,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丰富的内容和题材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不竭源泉。
“《诗经》里有两篇提到神性‘英雄感天而生’的神话故事。一篇是《玄鸟》,记叙很简单,只有开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两句。‘商’就是殷(商)民族的始祖契。另一篇是《生民》,写的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降生的故事,倒是用了沉重的笔墨,将这位英雄不平凡的诞生作了精彩的叙写。”[2]《楚辞》是我国公认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里边充满了浪漫的思想和奇丽的想象。相应地里边也有很多美丽的神话。因为神话传说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原始社会,由于原始人认识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神秘感。而原始人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凭他们的想象来认知世界,因此原始人认识的事物难免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神话应用于诗词,相应地也为诗词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诗词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诗歌到唐代,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与神话有关的诗歌也不在少数,其中以李白的诗歌最盛。众所周知,李白擅长使用或化用神话传说。譬如苏教版必修四中收录的《蜀道难》中就涉及到了“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代蜀国的两个开国君主,“地崩山摧壮士死”——五丁开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中收录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3] 谈到了传说中的神仙极乐世界,“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4]谈到了仙洞及仙人。在这首诗中,李白能听到天鸡的鸣叫,能看到仙洞的洞门开启以及仙人的活动。最后他还向赤松子借来了白鹿骑。李白直接使用或化用这些古代的神话传说,丰富了他诗歌的内容,增添了他诗歌的神秘感,形成了他“豪放飘逸”的诗歌风格。
在诗词创作中引入神话传说不是李白的专利,其他的诗人也有很多善于使用神话的,譬如李商隐,他在《锦瑟》(收录在苏教版必修四中)中就用到了“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沧海珠泪”“良玉生烟”四个神话传说。
另外,神话与民俗关系密切,许多民俗源自于神话,因此,一些与民俗有关的诗词同时也包含着神话。譬如,唐代李贺《梦天》中的“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宋代辛弃疾《太常引》中的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的“玉颗姗姗下月轮,店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唐代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中的“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宋代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的“可怜今夕月,……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都点出了传统佳节中的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神话关系密切。因为李贺《梦天》中的“玉兔”、“桂树” “玉轮”; 辛弃疾《太常引》中的“姮娥”、“桂树”、“波光”;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的“嫦娥”; 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中的“月中桂”;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的“飞镜”“姮娥”“玉殿”“虾蟆”“玉兔”都是神话传说嫦娥奔月中的意象。
罗鸣放曾在《李白诗歌创作的神话思维特征及其体现》一文中这样总结神话传说对李白诗歌的影响:李白经常“运用神话思维中的具象性特点,借助神话生成的意象,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成为符合表达自我情感需要的意象”[5];李白常常“运用神话思维中的象征性特点,借助神话意象蕴含的神秘,解构其文化内涵,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探索”[37]。我想这两大观点对其他运用神话传说丰富其诗词的诗人词人也同样适用。
总之,“神话是民族文化因子的储存,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传统文化长子的神话不仅对其他文化因子有源头作用,而且抚育滋养着其他传统文化的兄弟姐妹,并与之互为影响,构成着发展着繁荣着民族文化。”[6]
二、 从“神话传说”的角度探寻古典诗词的美育方法
——激发兴趣,探究主旨,发展创造性思维
上面钟凤娥老师执教的《青玉案?元夕》在导入中就用到了有关元宵节的神话传说。这样既丰富了元宵节的内涵,又加深了学生们对元宵节的认识,易于唤起学生有关元宵节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探究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的兴趣。
又因为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常常“借助神话生成的意象,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成为符合表达自我情感需要的意象” [7],也就是诗词中的神话传说都是为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服务的。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诗词中的神话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借此来提高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譬如,在李白的《蜀道难》中用到的“五丁开山”(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的神话传说就有力地表现出了蜀道的难行;“六龙回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的神话传说则写出了山的高,但也是为了突出蜀道(山路)的难行:二者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服务。学生懂得了这些,就会有意识地借助神话传说来理解诗人词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提高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另外,神话的产生源于人的发散性思维,主要是一种“无中生有”创造性思维。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提倡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神话传说来实现教育对我们的这一要求,进而不断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德亮.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
[2] 袁珂.中国神话史[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58.
[3] [4]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诗宋词》第19页.
[5] [6] [7] 罗鸣放.李白诗歌创作的神话思维特征及其体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 年4 月,第29 卷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