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 徐昌陆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习题课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教学形式。在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时,如何提高习题课的有效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习题课的有效教学策略问题。

  一、分层教学,切实转化教学行为

  有效的习题教学应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解答问题为主线,以分析、评价和重组整合原有认知结构为核心,以问题的有意义拓展求发展,以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标.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不能狭隘到只关注“高考”,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这三个角度去理解新课程目标,做到适时、适量、适度的用好物理习题。比如,习题教学要考虑层次性,不能把新课、阶段性复习、高考复习等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高考水平”这个层次上,习题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分步侧重才能达到能力的“全面”和“深化”。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习题课中,有一例:

  例1:质量为2m的物块A和质量为m的物块B与水平地面的摩擦不计,在已知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AB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求AB的作用力有多大。

  这是一道典型的连接体问题.在传统的习题课中,是一道教师们津津乐道的好题,而且还引申出大量既繁又难的类似题目。但依新的课程标准,要对此做出调整,新课后的习题教学应侧重于对课本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以突出课本内容为主,应避免不适当的综合,避免对高考要求的“一步到位”。因此,本题在高中必修阶段的学习中不宜选入。

  二、精心设计习题情境,系统编排习题结构

  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此,习题的选择与设计至关重要。一般地,选择与设计习题时,要考虑三个因素:习题的内容、习题的结构和习题的组织。

  (1)习题的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地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各自的个性智能建构。因此,创设的习题应充满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将生产、生活、科技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身边就有物理,物理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感到高新技术虽然“高”、而且“新”,但它总是依赖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基础知识,并非高不可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比如,在“电阻定律”的新课教学中引入一例:

  例2 :中央电视台200212月播放了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对市场中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抽查的消息。消息引用检验负责人的话:“十几个不合格的产品中,大部分存在导体电阻不合格问题,主要是铜材质量不合格,使用了再生铜或含杂质很多的铜。再一个就是铜材的质量可能合格,但把截面积缩小了,2.5平方(毫米)的线,拿到手的线可能是1.51.5多一点的,载流量不够。另一个问题是绝缘层质量不合格,用再生塑料制作电线外皮,电阻率达不到要求。”请你谈谈,这位负责人讲话中体现了哪些物理原理?

  这道题是从电视、报纸、网络中搜集到相关的详细内容后,进行提炼、加工,然后与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建立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学生必须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后,才能解答出来,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物理的道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习题的结构

  学生解答习题的过程就是从问题的条件出发,运用一定的方法,获得问题结论的过程。根据条件是否明确,方法是否确定和结论是否唯一,把习题划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传统的习题大多都是封闭性的,问题的条件不多不少,解法明显,结论唯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性问题往往因条件的不明确,解题方法的模糊和答案的开放,更能对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经验构成挑战,容易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更能引发创造活力。开放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下面请欣赏两题:

  例3 (1)短跑运动员在100 m比赛中,8 m/s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50 m处的速度是9 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求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2)估算地球大气层空气的总重量

  这两道题创设了“条件多余、条件隐藏、条件欠缺”的习题情境,使问题的解答存在干拢因素,提高问题的思考因素.学生只有在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挖掘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变换角度才能顺利解题,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精细性、灵活性。

  (3 )习题的组织

  例题、练习题、复习题,这些题的难易程度、相对各知识点的针对性、题目的编排顺序等与实际课堂教学的需要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去处理习题,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各种题目,明确各题目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取舍,进行系统的设计。从准备课堂练习题到课后作业,根据教学要求,呈现“一条龙”的练习模式,把新旧知识串起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习题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克服了学生做习题的盲目性。

  总之,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教学要我们长期探索。改变传统的就题讲题现象,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要善于抓住习题对知识拓展的有利机会,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方法,对必要的物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进行补充,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必须改变粉笔、黑板加口头的讲解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作图、计算机模拟或做实验等途径来展示习题情景,分析物理过程,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实现物理习题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