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把环保意识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作者】 朱 红
【机构】 贵州省晴隆县晴隆民族中学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然而,人类在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日渐强大,人类环境的破坏变的日益严重。本文阐述了在高中地理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相关措施。【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地理;环保意识;环保方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就显得非常困难,除了资金不足外,更主要的却是因为人的素质,人们更多地关心眼前的经济效益,而生态环境意识淡薄,致使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愈加突出,保护环境直至今日并没有成为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因此,作为中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重要作用
环保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跨世纪工程,它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气候变暖……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地理可以说是与环境教育关系极其密切的一门学科,肩负进行环保教育这一重任,因此我们地理老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有意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道德观、意识观,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义务感,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懂得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二、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三、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方法
1、充分发掘现有的教材,逐步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天文、气候、地质、生物、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内容都是极好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而在具体运用这些教育素材时,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国情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既要看学生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参与,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首先老师要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老师可以结合参观访问,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
五、地理教师要做好表率,提高自身素质
1、地理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它涉及每一个成员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学生是我国的下一代,环境的改变还依赖于下一代。因此对在校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
2、地理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从理论上教育学生环保的重要性。一方面地理教师要加强教研工作,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所蕴藏的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在地理教学中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把环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向书本、实际、生活、知者学习,做有心人,多积累报刊、杂志、新书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或多渠道、多形式地争取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
3、地理教师要把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形像对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影响深远,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情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动结合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给学生做出榜样。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但课外活动更适合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以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报、墙报、手抄报和环保展览、听报告讲座等形式,把“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弄清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类型和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g� a>��H��ng=EN-US>What is he/she doing?当然这些动作都是学生学过,而且是很容易表演的。这样就成功地将新句型导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有助于新课的理解和吸收。良好的导入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呈现的语言材料。因此,英语教师掌握新课导入艺术并加以巧妙地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font-� l:��H��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页[2]苏州大学出版社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第191~193页
[3]刘邦奇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模式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化教育》第59页
[4]张宏怡 李思维 网络远距离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第89页
[5]梁正、梁芳《网络环境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