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作者】 高 华;郭有群
【机构】 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南径完小;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随着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教育投入的迅速加大,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硬件建设突飞猛进,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原始教学环境飞跃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的白板系统,多媒体在内容组织上采用大量的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鲜明画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其别是新颖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都相对的处于最佳状态,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我校从2005年筹建多媒体教室,建成后,一直是教师们的热衷之地,争相在此室上课,师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足可以看出多媒体的魅力;2012年,我校普通教室全部更换电子白板系统,师生如鱼得水,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空前高涨,投影成了长明灯。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感觉没有课件不能上课,备课时几乎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课件的下载、修改、制作上,而忽略了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上课时,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课件牵着教师和学生走,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少了思考和探究;课堂教学从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电灌”,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发挥。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辅助作用呢?通过近年来的思考和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趣导入:
导入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课文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任务。只有丰富多彩、求新猎奇的活动菜单才能使学生胃口大开,营造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多媒体集文字、图形、音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是同学感到有话可说。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为新课导入提供了直观的、高效的、交互式的辅助教学。
例如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播放多媒体:“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再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八个苹果、四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八个苹果平均分放在四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我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苹果,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九个苹果平均分在四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苹果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运用信息技术预设疑点:
现在有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注重花俏的表现形式,注重大容量,注重课件中内容的全面性,课件中修饰的动画太多、图标太多、声音太多、显示窗口太多,最终导致课件的内容太多、太杂、太乱而主次不分,这样既谈化了主题,又分散了学生的精力。有一次听一位语文老师的公开课,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她将整个教学过程都制成了课件,从复习、导入、新授到练习,全部通过课件一层一层、一题一题地显示,学生本应逐步讨论、逐步思考的知识点问题,都被一次性展示出来,答案映然而出。虽然课件的界面制作的很漂亮,交互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容量也很大,但由于在课件中没有突出重点、难点知识,加之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巩固,最后必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以我们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切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恰到好处地消除疑点,并不是把所有的教学过程,全部罗列,而是对个别知识点以特殊的方式、特殊效果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加强学生的听课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詹天佑》时,学生对顺着山势设计“人”字形铁路,总是一知半解,课文中的插图也不能清晰体现,这时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铁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来推得的火车头就拉,原来拉的火车头就推……看了形象逼真的动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并且由衷的钦佩詹天佑那超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巧妙的化解教学中的疑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预设重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学生对作者在洞中看到的美丽的石钟乳只能凭空想象,似懂非懂,教师经过选辑录像,下载图片,再制成片子。教学时,在学习内洞一段时,先是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说洞里还有些什么景物,然后出示石钟乳、石笋图片,让他们根据形状来起名字,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这些多媒体演示既生动又直观,让学生欣赏双龙的美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演示,感受“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通过录象演示、图片展示、读文体会等方法来感悟孔隙的小、矮、险等特点,从而感受双龙洞奇妙的灵魂所在,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减少了老师的枯燥讲解,使得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轻松,并且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含义,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课堂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信息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课上理解并吸收的内容增多,视野得到充分的开阔,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巧妙的进行预设与学生探究有关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进行流程罗列,让多媒体这个辅助教学手段,更好的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