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作者】 梁 奎
【机构】 广西灵山县陆屋镇新营小学
【摘要】一个班级就是一片森林,而学生就像是林中的小鸟。从某种意义上正恰好说明学生个性化的千差万别。本文对学生个性化进行具体分析和要求作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关键词】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合作与交流;质疑
一个班级就是一片森林,而学生就像是林中的小鸟。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句话也许含有贬斥之意,不过,从某种意义上不正恰好说明学生个性化的千差万别吗?即然学生的个性粗存在着差异,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首先: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合作交流。
学生作为个体,在学习或者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除了强调其思考的独立性外,还应该重视其与同学或者老师的合作与交流,而在这过程之中,应该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与交流伙伴,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失去合作与交流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与探究的效率。例如:教学查慎行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时,复习相关故知后,我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和故知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按伙伴学习法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书法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汇报学习结果,班上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只需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些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与兴趣,不仅让他们的个人能力得到展示与提高,而且让他们乐于交流与合作,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为人处世打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重视学生质疑的个性化。
提问与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可以说,没有提问与质疑就没有创新。人云亦云只能与科学背道而弛。不过,敢于提出疑问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所提的问题没有个性,缺乏新意,那么,这些问题不是失去了价值就是价值不大。
例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读题后可引导学生质疑。可问:“读了课题后,有你感到纳闷的地方吗?”或“读了课题后,谁有话要说?”等等,学生肯定能找到学习的矛盾之处,于是他才会主动地去展示交流和认知。如:“狼是怎样摇尾的?”“狼会像狗一样摇尾巴吗?”“狼为什么摇尾巴?”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提出疑问,进而积极寻找答案,最终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学生个性化的质疑所起的作用。
再次:重视学生想象的个性化。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相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怎样呢?
1、教学关键词语、句子。如《黄河象》中有一段话:“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右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老象是怎样陷进淤泥中的?阅读时让其尽情地感受与展示个性想象这些词语“椭形”“陷”“来不及”“一下子”“踏进”“踩”。
2、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话:“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缩成一团。”让其从中可以想像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躲在墙角下,饥寒交迫地缩成一团的样子,多可怜啊!
3、抓标点符号。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注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自己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4、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像。如《小音乐家扬科》这课,在叙述扬科想看看、摸摸小提琴而受毒打这一段中,对扬科那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作了一系例的描写:“扬科悄悄地‘爬’过去,很想把小提琴‘拿’到手,他眼巴巴地‘望’……;‘跪’在小提琴面前,‘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表面的意思学生完全可以理解,但内在的含义却不一定懂。老师指导他们作深入分析与想像,他们便不能深刻地理解扬科那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不能理解扬科对音乐、对小提琴的酷爱。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凭借教材,探究这些语句的内容,展开合理想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联系上下文提出:“望着墙上的小提琴,扬科心里会想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想像非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扬科想呀想呀,忽然他觉得小提琴长了翅膀,飞到他怀里来了。”有的学生说:“扬科会想对小提琴说你的声音真好听,我可喜欢听你的声音了。”
5、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像
如在《小音乐家扬科》这课,让学生根据结尾设问:“小扬科若是生长在我们这样的社会又会怎么样?”这样学生会想像很多很远,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学生这样回答:“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扬科会成为音乐家,可能在办他个人演奏会!”显然,这样一来,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第四: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活动。因此,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而不能以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精彩的马戏》这篇课文时,我先由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马戏节目进行自主学习,讲到 黑熊踩木球的紧张气氛时有的同学亲眼见过这种马戏节目,也有的同学见过不同的黑熊踩木球,在不同的场地,马戏的精彩程度及观众的不同感受,每个学生个体都会有自己的个人体验,读这段话时也会尽情地表现个性、展示个性。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深入理解材料的内容及主旨,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第五:以个性化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与其批评学生,不激励学生。好的老师往往都是那些尊重学生人格,少批评,多激励的老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激励学生呢?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这便是个性化的激励。
一要用好眼神,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视线的接触,目光和眼光应该具有亲和力,亲切自然,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二要用好脸部表情,严肃中不失温柔,多对学生微笑,给他勇气,使其建立自信,肯定地点点头,让他信心十足;三要用好手势、走势和站势,手势舒展自如,注意摆动的程度;四要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例如,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问问:
“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
“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读,试试看行吗?”
“你真的很棒,看样子我要拜你为师了。”等等。
也可以运用一些鼓励性语言,鼓励当时发挥不好的、紧张的,或一部分后进生。运用关怀式语言,既亲切又能为他们这部分学生建立自信,从而改变自己,走向成功。例如:
“你不要紧张,再来一次好吗?”
“不错,不错,希望你下次再接再厉!”
“你不要紧张,老师能和你一起读吗?”
“太棒了,相信以后你一定能超越老师。”等等。当然,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合理运用,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适时适度,并要持之以恒,方能出效。
总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之中,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创造性品质的独特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