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师要修炼驾御文本的能力

【作者】 蔡晓莉

【机构】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这种认识和想法缘起于自己平时的教学经历和一次优质课大赛的听课经历。我们平时在学校、课堂听课,教师面对都是熟悉的教材,有教参做指导,而且教师都是反复对教材进行了揣摩,因而,教师对教材的驾御能力的重要性似乎就不太能显现的出来。而优质课大赛, 为了保证公平,选用的教材内容都是教师平时没有讲过的。给一个陌生的文本,让教师以此为教材去教学生,就很明显展现出教师的文本驾御能力对课堂生成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了。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当教师对文本有较强驾御能力的时候,课堂的气氛与教学的效果就会有明显的不同。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定要修炼自己驾御文本的能力。

  一、驾御文本的能力包括文本解读的能力和文本使用的能力

  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指深刻认知教材、吃透教材的能力。特级教师曹永军说:“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高于一般解读能力、带有语文教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黄厚江老师也指出:“大量课堂实例说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这样的能力是教参和那些市买的教材全解或优秀教案之流所不能提供的。尤其是那些貌似语言平实质朴却思想深刻的文章,更需要教师自己去吃透。教师自己吃透文章,是教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得前提。因为课堂实施是一个教师与课程设计者、与文本、与学生、与课堂实践之间持续对话的过程。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对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因为教师没有吃透教材而导致教学失败的例子。教师以自己浅薄之思想,怎能影响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自主思考的人?

  文本使用的能力是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学情,对文本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与重构的能力。教材文本就是个例子,怎样用这个例子来培养、训练、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修炼的基本功。文本使用的能力关乎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的预判与具体实施;关乎课堂中原发性的问题设计、点拨性的程序引导和智慧性的认识生成等问题。文本使用的好、妙,则能抓住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度地完成文本重、难点的突破。

  二、 怎样修炼驾御文本的能力

  1. 语文教师要多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单就专业而言,语文的专业涵盖面就非常的广泛,涉及到语言学、文字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学、文化学、新闻学、写作等多方面,语文教师要在阅读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哪一方面的缺陷都会影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驾御能力。

  首先,文本解读要求教师的阅读要能深入文本的内核,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而对文本深层意蕴的不仅要依靠反复地阅读文本,语文教师要占有大量丰富的与文本相关的材料才有可能对文本做准确理解。如《小狗包弟》一文,看似很简单,然而文浅意深,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巴金先生在文革开始之前和文革中所做、所思与所遭受的,是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因为一只小狗而倍受煎熬,心灵无尽地忏悔。就可能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对文革的批判和反思,或者对人性丑恶的批判等等。

  其次,文本解读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发现。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发现是不同于一般教参的体验和发现,因为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参没有给出解答的,需要教师自己下功夫去阅读、思考、解决。如《陈情表》一文,教参说本文的特色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可究竟是怎样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参并没有给出具体详尽的分析,教师就要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与分析,才能给学生讲,而不能肤浅地将这八个字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悟去吧。特级教师赵谦翔曾说,自己弄明白的就给学生讲, 自己不明白的千万别给学生讲。自己弄明白的就是自己有独特发现和体验的地方。这样的发现和体验可以是文本本身的,也可以是对文本使用、处理的。要想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发现,仍需有源头活水的滋养。

  第三,文本的使用一定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要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要在学生有疑问、有障碍处多下工夫,利用教材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与写作的能力。也有些教师对教材与学生都不了解,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经常是学生会的反复讲,学生不懂的只字不提,经年累月,学生毫无进步可言,甚至会出现教师自认为是个问题的问题,在学生看来却是小菜一碟的可笑情景。这样的教学行为若长久持续,无疑会使学生彻底厌弃语文学习。

  2. 语文教师还要多关注社会,多研究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繁复多变的,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也是无止境的。语文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都离不开生活的内容,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身影。语文教师要走出教材的象牙塔,走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要将鲜活的语料引进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充满真正的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师还要多研究学生,时代对人是有共同性的影响的,每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80后的学生和90后的学生就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学也应随学生的不同而与时俱进。

  教学也已经好几年了,越来越觉得语文老师难当,其他的学科可能是越教越熟,惟有语文课是越教越不会教。语文老师要面对很多的压力,要想使语文课堂和语文老师走出困境,语文教师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就必须修炼自己驾驭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