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质疑”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作者】 余冬青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浦头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越来越多地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学生主动的质疑,演绎着语文课堂的精彩。本文从和谐氛围、方法指导和强化训练三方面加于论证,列举课例鲜明典型、值得一读。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探究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还有的是不善于提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可让语文课堂绽放更多精彩。

  一、营造氛围,孕育精彩

  历来教师在学生的心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心中即使有疑问,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学生有了质疑的兴趣了,就能大胆地毫无顾忌地提出问题。

  例如,上综合性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之《奇怪的东南风》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读文本内容,再让学生根据他们调查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这时有一组学生迫不及待地问道:“我们家附近最近到晚上都能听到一种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声音,这算是污染吗?”于是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一改往日的沉闷,积极议论起来。有的问:“我们村新开了一个家庭小作坊,专门负责加工铁件上漆,上完油漆后把剩下的油漆随意乱倒在大树下,甚至直接倒进排水沟,导致小作坊附近的大树枯黄,水沟里经常有一股能把人眼泪熏出来的怪味,这能说跟他们乱倒油漆有关系吗?”“为什么现在的河水那么浑浊,天空那么灰暗?”……这一个个问题把课堂推向白热化的阶段,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环境污染。”有的学生说:“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噪音。”也有的学生说:“因为人们随意乱扔东西到河里。”学生们争相恐后地回答着,而我自己也积极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整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讨论得面红耳赤,教师和学生一起质疑,一起讨论,师生间彼此平等,互相学习,互相信任,完全沉浸于融洽的课堂氛围之中。

  二、方法指导  绽放精彩

  ()抓住课文题目质疑

  俗话说:“一个好的课文题目,会给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理解词语的意思是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如学习《索溪峪的“野”》这一课,课题中的“野”就是课文的中心词。当学生预习完课文后,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就课文题目提出自己的看法。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生1:“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

  生2:“野”为什么要加“”号?生3: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

  生4:索溪峪到底有多“野”?生5:课文分别从几方面来写出索溪峪的野的?

  这时教师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张家界的资料,读懂文章,从而较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抓住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质疑,一下子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地位,激发了他们质疑解惑的欲望。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质疑

  文中的重点句段,一般都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抓住了它,往往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课堂上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重点词句,并加以质疑。如《詹天佑》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这个重点句,让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许多问题:“詹天佑会遇到哪些困难?”“有谁会嘲笑他?”“詹天佑为什么要接受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弄清楚了詹天佑将面临着帝国主义者的百般阻挠、要挟、嘲笑和京张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恶劣等困难;他接受任务是想为国争光,长中国人志气、灭帝国主义者威风……就这样,通过质疑,解疑,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的伟大爱国情怀,对詹天佑的认识也从肤浅达到深入。

  ()引导文章的结尾处质疑

  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文章是篇末点明中心,还有的结尾是引人深思,回味无穷。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后,留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读完文章的结尾后,教师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探究的?有位学生问:“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学生们略一沉思后又活跃起来,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来上学。”有个学生忍不住说:“我真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快到我们家来,我会手把手教她学电脑。”“我会把我最喜爱的动漫书和她一起分享。”“我会……”学生们对小女孩的同情尽在不言中。

  这一引导,同样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上,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任其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创造。

  三、强化训练  精彩不断

  ()巧用时间。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教师讲授内容应详略得当,不宜过多过细,否则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质疑,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教师先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质疑。如学习《北京的春节》一文,在预习检查时,学生们对于过春节这个话题很感兴趣,预习本上也就有了:“北京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北京的春节和我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从文本中初步了解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时间长、喜庆热闹。课堂的教学也因此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抓文本。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就可抓住例段引路,引导学生自读质疑。如《桂林山水》,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中漓江的精美的图片后,引导学生质疑:“漓江的水真美啊,它有什么特点?”“这么美的漓江水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知道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巧设比赛。利用比赛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同一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同一时间里,比比谁提的问题多比较有意义,并要求学生自问自答。学生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养成好问多思的习惯。

  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么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齿,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分小组进行思考、讨论、质疑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能准确回答对方所提的问题,那个小组就代表胜利。于是有的小组问道:“是什么让“我”看呆了?”(骆驼的外貌);另一小组不甘落后:“还有什么让“我”看呆了?”(骆驼咀嚼的动作让“我”看呆了);还有一小组也按捺不住:“课文中哪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种以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质疑、答疑的竞赛形式让学生从 “呆”和“傻”分别出现的语段中读出内涵的不同,使他们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可爱,读懂作者对童年的追忆。学生对这种比赛方式十分感兴趣,发言的面也比较广泛,学生们也“问”趣盎然。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训练时期较长。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培养,既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2] 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